研究职业教育《计算机运用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24117 浏览:101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就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功效,以及在学生就业、就好业、就业后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将我们探索中的点滴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职业教育
2095-3089(2012)12-0025-01
1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现状
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下存在的情况是,师生普遍认为公共基础课上的任务就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至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后续专业课的任务,更不认为公共基础课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服务,其结果就是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训练时间安排的少甚至没有,使得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些观点导致师生对公共基础课定位不准、重视不够,从而未能使公共基础课真正与专业融合、与就业挂钩,从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课程改革的实践措施
2.1课程管理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院的公共基础课,分割管理难度较大,也不易统一。所以,我院采取教务处直辖管理的方法,形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材、统一考核取证和统一协调管理”的“五统一”课程管理制度。在硬件保障方面切实做到“三个到位(教师辅导到位、设备保证到位、机房管理到位)”、“三个配合(机房管理人员与教师授课密切配合、学生学习与任课教师教学密切配合、学生与机房管理人员配合)”,使每个环节都有人去做具体的工作,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2.2教学方式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通过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完成学习任务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工作—学习—再工作—再学习”的循环实践过程中,实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若只采取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无论整合的如何恰当,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效果就不明显。因此,当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后,就要进一步围绕课程内容学习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重点考虑典型工作任务如何选择、工作步骤及环节如何编排才能适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如何设置问题障碍隐藏于典型工作任务之中,如何组织并有效实施完成工作任务等问题。以企业的真实任务为主渠道来选择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源于企业高于企业”、“来自实践高于实践”,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
2.3考核方式改革:2005年底,学院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引入到考核机制中。首先在任课教师中试考,竟得到所有参加考试教师的一致赞同。认为这种考试方式注重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用性很强,考核过程人为因素极低,能客观公正地反映考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2006年,学院取消了过去延用了许多年的考试方式,采用ATA(全美测评软件系统)平台这一现代化的信息方式检测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改传统的“理论高要求、笔试必须有”考试模式,整个考试过程通过ATA考试平台操作计算机完成,第三方认证考试公平、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与掌握职业技能的效果,取得的证书社会、企业都较为认可。另外,在考核评价方面,实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考核,将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学得如何,用取证通过率评价任课教师教得如何,用后续专业教师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课改效果如何。
3适应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3.1适时调整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不仅要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后续专业课任课教师满意、还要做到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因此,公共基础课要打破以往“只讲授知识、不培养技能”的状况,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突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着眼于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得公共基础课程能为学生就业、就好业、就业后的继续发展服务。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其源于:论文例文www.618jyw.com
后教师才能主动有效地将这些理念和方法灌输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公共基础课教师要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服务并服从专业技术教育要求,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高职教育提倡专业课教师要走“双师型”道路的同时,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必须学习专业知识,参加专业技能的训练,了解专业对公共基础课的要求,提高公共基础课服务专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3.3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活动。大胆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先学后做”、甚至“只学不做”为“边做边学”、直至“先做后学”,将知识融入一个个实际的工作任务中引导学生去完成。
推进公共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不能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这就要做到考核方式上时间和空间的“立体性”,将最终一次性考核改进为“过程+结果”考核,将只考核知识改进为“知识+能力”考核,同时还可以引入社会取证机制,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取得证书,为就业增添砝码。
4总结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也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方向。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等的更新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方面进行了长期、大胆的探索,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逐步将具体方法应用于其它公共基础课程中。
参考文献
刘云玲,王弘.新时期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6)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博龙.基于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经验探索[J].黑龙江科技,2009,28
[4]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9(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