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个性化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6041 浏览:210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围绕同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的断言展开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是一种爱。为此,我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一谈你更欣赏谁的评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不一会儿就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我更欣赏母亲的评价。巴迪在母亲的肯定中更自信了。你看,他多么精心地装饰着自己的作品,多么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的回来。如果没有母亲的鼓励,他会如此自信地等待着他崇敬的父亲吗?
生:我也喜欢母亲的评价。母亲的评价让人感到更温暖。
生:我认为父亲的评价更理智些。他是就诗的内容来评价的。后文也说了,几年后巴迪也承认了的确是一优秀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首糟糕透了的诗。
生:我认为父亲的评价太让人难以接受了。有些冷酷无情。
从巴迪“再也忍不住了,冲出饭厅,跑进卧室痛哭”,可以看出父亲的评价对巴迪的打击有多大。
生:我认为母亲的评价也太夸张了。只是为了鼓励就说“精彩极了”,未免有些虚伪。
生:我认为……
生:我认为……
孩子们开始了针锋相对的讨论。看来,他们对父母为什么如此评价缺乏更深刻的理解,只把认识停留在评价的效果上了。而我们最终要理解这两种评价都是出于“爱”这个重点,所以体会评价的动机尤为重要。想到此,在孩子们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以这样一个问题激发了他们再次与文本对话的。
师:请你们想一想,母亲仅仅是为了鼓励巴迪才说“精彩极了”的吗?父亲也仅仅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真的糟糕透了而给出的评价吗?孩子们静静地读起书来。一段时间后,又是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我认为,母亲的评价不只是为了鼓励巴迪,更谈不上虚伪,她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这首诗精彩极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便把相关的语句读了出来。如,“母亲眼睛发亮”,“兴奋地嚷道”,“巴迪还是个孩子,他只有七岁,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
师:是的,这些都是母亲给出这个评价的理由。所以,她的评价是真诚的、认真的,也是理智的,只是爱意再浓。那你们找到父亲评价的理由了吗?
生:我认为,父亲除了认为这首诗的内容的确很糟糕之外,还因为他认为母亲的评价太高了,会让巴迪骄傲,所以想给他降降温。
生:我为他补充。其实父亲已经感觉到巴迪有些洋洋自得了。
师:哦?从哪看出来的?
生:你看,巴迪“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周围画了一圈花边。”从这里,父亲完全可以想象巴迪得到妈妈赞扬后的心态。为了让巴迪不沉浸在自满中,爸爸才这样评价的。所以,爸爸的评价更理智,也更发人深思。
讨论到此,学生们对两种评价都是一种爱已达成共识了。于是,为了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我再一次引领学生们与文本对话。
师:巴迪是幸运的,有如此爱他的父母,所以他成功了。如果你的父母也如巴迪的父母一样,你会取得成功吗?
学生的回答有肯定的,有否定的,也有说不一定的。
师:为什么不能肯定都会成功呢?
生:因为只有像巴迪一样,时时把握这两股风,而不至被哪一股风刮倒,才能让生活的小船不偏离航向。
生:我认为,能把握住的原因是他必须能体会到这两种评价都是爱,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否则,他就有可能会对父亲产生反感,说不定还会有逆反心理呢!
师:你们说得真好!巴迪的成功不仅有父母两种不同的爱时时伴随着他,更有他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老师也希望你们如巴迪一样,理智地去接受父母的爱,从而健康地成长。至此,从孩子们的目光中我读到了幸福与自信。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其间,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无疑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没有学生对文本的潜心理会,其它任何形式的对话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把握父母评价的宗旨,在学生有了基本认识之后,我注意适时地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对话,使其充分认识到无论给予的评价如何,都是出于对巴迪的爱。同时,通过最后一次阅读,使孩子们懂得:没有巴迪的正确理解,也不会产生“不偏离航向”这种效果。我相信,通过这样深入的体会,孩子们在今后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一定会更加善解人意的。
评析:
阅读教学就是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能解读文本,而且要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对话中,教师不仅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由于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致使有时把随心所欲与多元理解等同起来。如,在评价“评价”那个环节中,如果赵老师任由学生评价下去,恐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偏颇。所以,教师就应组织引领学生重温文本。在上面的活动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在于两次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从而通过再对话形成了更理性化的认识,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