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视域教师心理健康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24518 浏览:1092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校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人格障碍、情绪衰竭、自我效能感低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师师德存在着教学走过场、科研轻诚信、育人无动力、信念趋淡薄的问题。为此,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自助系统”,优化高校师德建设,搭建高校师德建设“他助系统”,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师德建设;策略
1002-0845(2013)03-0093-02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次明确将师德表现作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优的重要条件。教师师德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已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浙江省部分高校1 529位教师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虽然大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部分教师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69%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29%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3%为轻度心理问题,3%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1.职业倦怠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职业,并且重复执行某些作业,引发身心俱疲、能量耗尽、心理枯竭的情况被视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社会变革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如果有相同待遇的其他工作可做,是否愿意改行”的问题,竟有64%教师选择了“愿意”。这说明很大部分高校教师对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容易产生怨职情绪,并由此引发心理不适,工作缺乏热情,教学缺乏,对人缺乏耐心,对事缺乏责任心,出现身心疲惫、欲罢不能的职业倦怠。

2.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而导致人格偏离正常人群,形成极端化的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618jyw.com
行为模式。高校教师常见的人格障碍表现为冲动性、偏执性、强迫性等。调查显示,高校部分教师人际关系敏感、固执、多疑、浮躁,缺乏良好人际支持群体,忍耐性差,易暴易怒,常伴有突发消极行为。在面对众多不同身份的交往对象特别是不同个性、风格的同事时,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而长期处于苦恼和煎熬状态,易产生孤独感和封闭感。有的教师自我压抑,逃避社会交往,有的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对学生挖苦、谩骂,甚至滥施处罚等。

3.情绪衰竭

由于国家对教师的要求、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期望、高校对教师的考核等客观因素,教师在教学、科研、育人工作中超负荷劳动,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有些高校教师不堪重负,表现出精神和行为的疲软,情绪衰竭,缺乏热情和活力,对生活冷漠、悲观,身心处于“第三状态”,产生疲劳综合征。情绪衰竭如不及时调整,长期积累下去,将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

4.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我认同的心理状态,是个人成就感的体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教师权威性和社会作用也受到严峻挑战。这让许多教龄短、资历浅的高校教师感觉自身价值无法体现,觉得自己无法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帮助,从而自我贬损,缺乏信心,失望无助感油然而生。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师德的影响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经常性、稳定性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3]。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能否形成良好的品德。不同形态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导致不同的教师师德问题。

1.教学走过场

部分高校教师因职业倦怠、心理枯竭,缺乏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工作缺乏责任心,教学走过场。课前不备课、课上不脱稿、课后不总结,上课照本宣科,内容乏味,形式单一,不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重教学数量、轻教学质量,致使教学走过场。

2.科研轻诚信

部分高校教师迫于个人发展的压力,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格障碍,在教学、科研方面浮躁、冲动和急功近利,甚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如写报告伪造数据,写论文抄袭他人,治学不严谨,科研不诚信,将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等等。这些学术不正之风严重玷污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3.育人无动力

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部分教师因情绪衰竭,对育人工作缺乏和活力,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及生活状况不闻不问,与学生疏于交流和沟通,缺乏耐心和责任心。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育人是思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教书才是教师的本份,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导致育人欠缺实效性。

4.信念趋淡薄

部分高校教师因自我效能感低,在教师的岗位上缺少成就感,再加上市场经济及社会转型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出现偏离,理想信念日趋淡薄。有的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二职业,将商业活动或社会作为自己的主业,用金钱来衡量个人价值;有的教师将担任教师一职作为权宜之计,随时准备跳槽和出国;等等。

三、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师德建设的策略

1.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自助系统”,优化高校师德建设

(1)悦纳自我
高校教师应对自己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克服困难,面对挫折坦然处之,同时对自己的失败能作出正确评价。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和认同。通过悦纳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深化育人实效,推进师德建设。
(2)调节自我
高校教师要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及时地反思、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通过认知层面的自觉,来主动学习师德规范;通过情感方面的自愿,自觉遵守师德规范;通过行为方面的自省,来履行规范要求的职责。以豁达的人生态度调适个人情绪,客观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转移、排解、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这种自我调节、自我教育是优化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3)发展自我
高校教师要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高校教师承担着众多角色,管理者、授课者、教育者、学习者等,需不断转换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同时,要加强意志力和独立性的培养,明辨是非,不断地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参加现代化教学技能培训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及制作培训和外语水平的培训,使自己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从而坚定教书育人责任心和使命感。
(4)完善自我
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良好人际关系提升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同时要培养广泛的生活兴趣,来缓解工作压力、调节工作节奏。另外,高校教师要设计自我,明确自己的生活理想、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丰富自己,完善自我,从而明确树立个人价值观,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

2.搭建高校师德建设“他助系统”,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1)加大人文关怀
高校要为教师“减负”。在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提高等方面尽可能提供保障。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适当提供科研帮扶,在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少一些刚性行政命令,多一些柔性的人文关怀,为教师提供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高校师德建设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受益于教师,服务于教师”的管理理念,给教师开展心理团体辅导及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2)强化激励机制
高校在教学科研奖励中要采取相应的在师德方面的激励措施,如在教学优秀奖等评选过程中重视师德方面的因素。对德艺双馨的教师,切实通过“师德楷模”“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三育人”模范等评先活动,树立师德典范,宣传先进典型。另外,高校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师德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内容,将薪酬与教师的业绩和师德评价挂钩,切实体现教师师德和业绩对学校的双重贡献,从而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3)完善评价体系
高校要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明确师德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注重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补充、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交错,体现良好师德形成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另外,师德评价要与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等挂钩,对师德不合格的教师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制,从而严肃师德建设。
(4)优化中国论文中心www.618jyw.com
师德环境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有进取心、责任心,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教师要重用、善用。要充分尊重教师个性化的特点,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让他们享受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另外,高校要搭建教师成长的发展平台,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生活困难的教师改善生活环境,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林文瑞. 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J]. 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徐四华. 论高校师德建设中的教师心理健康[J]. 教育探索, 2009(1).
[3]周洁.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 学报,2011(11).
〔责任编辑:崔永平〕
收稿日期:2012-11-01
作者简介:何碧如(1979-),女,浙江温州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何坚茹(1982-),女,浙江温州人,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叶柏霜(1980-),女,浙江温州人,助理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