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真谛寻求数学课堂真谛回归数学教学本色怎样

更新时间:2024-01-09 点赞:32488 浏览:1469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生活化”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纵观当下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活味”越来越浓,而“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思索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即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让“数学本味”回归到我们数学课堂。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数学味
新课改犹如春风拂面,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数学课堂既要突出数学的学科性,又要彰显数学的人文性,实现人文性与数学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凸显数学“本味”,让“数学味”回归到本真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中,激活“数学味”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开发教材的权利,强调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但一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为:不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就不叫做联系实际,不联系实际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于是挖空心思地在每节课上都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设计一些活动内容。诚然,生活中数学无所不在,很多现实问题的确可以用数学的理论来诠释,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无不妥之处,且值得提倡。但如果处处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搬硬套地搞一些所谓的数学活动,似乎离开了生活就谈不上数学,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教学,这种思想显然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超过了一定的“度”,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教者创设了“8角钱怎样拿”的教学情境。
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
生1:需要一个邮局。
生2:需要一个邮递员。
生3:需要一个信封。
学生的回答一直都点不到主题,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
这样的情境包装不仅没有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并且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中,情境的创设失去了“数学味”。我们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同时教师要避免情境的牵强附会,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易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作为教师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

二、思维冲突中,品味“数学味”

数学课往往是与解决问题分不开的,于是制造思维冲突成了数学课的特色。如何将学生思维冲突的焦点放在对数学关键性知识点的内化上?例如,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2×9×3”,如果按照运算顺序去做,学生还不会计算18×3,怎么办呢?我故意留了一段空白,学生们议论开了。生1:老师,这题不能做,可能题目出错了。生2:老师,因为9×3=27,交换9和3的位置积还是27,所以我想2×9×3就等于2×3×9=6×9=54。多妙的方法呀!但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设问:“两个数相乘有这样的规律,但今天遇到的是三个数相乘,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班上静得出奇,学生都在思考。我又轻声问道:“用2、3、9这三个数字还可以写出哪些乘法算式呢?”很快学生又编出了6道算式,于是我又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算式的结果又有什么联系。……没想到,一个意料之外的题目被我巧妙地利用,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其结果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清楚地意识到: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提供舞台,数学课堂将时时处处闪现智慧、充满灵性,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的思维冲突中,一定能慢慢品出数学的规律。

三、实践体验中,凸显“数学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认识人民币》中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我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用仿真样币购买卷笔刀、本子、铅笔等学习用品。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设计这样一个购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去学习和体会人民币的兑换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积极性很高,都能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的设计中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课堂需要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注重数学味的体现。

四、多维思辨中,蕴含“数学味”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学生素养,而数学思想方法是增强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素质的关键。只有重视过程的教学,才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和力量。所以,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与动态生成的过程,让学生逐步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
“先上车还是先下车?”
课上,投影片出示了一道图文式应用题,大意是:车上原有42人,到车站后下车14人,又上车2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汇报交流时,学生的算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42-14+25 ②42+25-14
③25-14=11(人) 42+11=53(人)
第二个算式一出现,教室里立刻小手林立。“老师,第二个算式错了!”看得出,他们对这种算法很有意见。原计划想通过这一模拟情境肯定“算法的多样化”,并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一些规则,惊讶之余我改变了进程,问:“为什么?能说说吗?”“乘汽车应该先下后上!”“老师教育过我们,乘车时必须守规则!”此时此刻,教师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这意料之外的答案体现出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多么精彩的发言!他们寻找到了数学书上没有的更广意义上的“规则”,我再一次情不自禁地对这群二年级的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方寸之间,海阔天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线形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课堂随时都会出现意外的问题,有的虽然表面与数学内容无关,我们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学会及时地“抓彩”。因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全人的教育”,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素质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学科本位教育。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原来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五、语言表达中,展现“数学味”

数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数学课中体现“数学味”的标志之一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要让学生用准确、精练、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会想又会说,可以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也是对思维检验的过程。比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达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口述解法。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程度,又可促进思维的发展。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数学理性思考,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多的人文精神,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让我们在数学课的数学味、文化味上多做些文章吧。味之淡,则食不知味;味之平,则索然无味;味之浓,则风味悠长;味之烈,则回味无穷。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成为“烹调艺术大师”,在每节课上奉献给学生的都应该是形神兼备、内涵丰富的数学大餐。
(责任编辑:李雪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