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督学论县级责任督学公信力建设:价值取向与实现途径网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18389 浏览:745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县级责任督学作为与督导受众联系最为紧密的人群,其公信力关乎整个督导事业的效果。有公信力的督导行为其价值取向在于建立与受众之间的责任共同体意识、人本主义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整合的管理理念,其践行途径在于在督学遴选中严格控制、并构建可操作性的督学受监督机制,同时有赖于督学专业权威、责任主体意识的增强。
【关键词】公信力 公信力建设 责任督学 督导
2012年教育部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618jyw.com
颁发的《 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意见 》提出,县级教育督导机构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布局设立教育督导责任区,指派督学对责任区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经常性督导,落实“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要求,推动“督学”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对中小学校工作监督与指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县级责任督学在熟悉本县教育境况的群体中遴选,在某个督学责任区内行使监督、评估与指导教育教学的具体操作职责,与督导工作的受众接触最为频繁、联系最为紧密,直接影响受众对整个督导工作的态度。鉴于此,有必要增强督学队伍的公信力建设。

一、责任督学公信力建设的必要性

督学的公信力是指督学依靠自身行为信用,获取和提升受众对督导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增强教育督导对受众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的实效性的能力。县级责任督学的工作重心在教育的微观层面——最基层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师的执教能力,督导的作用在于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增进辖区内公众对教育实情的了解。责任督学队伍公信力建设目的是建立辖区内教师和群众这两个受众对督导行为的信任和信赖,以提升督导的实效性。
就教师受众群体来说,督学的公信力关乎督导工作的直接成效。当前督学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事实隶属关系,使得督学并非处于完全中立的第三方立场,很容易被教师受众误读为单纯的监管者。对于教师群体来说,需要督学在督导过程中通过展现其公共责任、胜任能力等各方面素养,以解决自身的身份合格性问题,建立起与被督导对象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于辖区内的公众来说,随着公民意识的增强,他们关注于公共财政是不是真正用于公益性事业,责任督学是否仅为教育行政部门浪费公共财政的摆设。也即是,作为自身利益最好的裁判者,公众更关注督学的工作能否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利益。因此,督学需要通过自身公信力的建设,彰显督导工作最终是“为了谁”的利益,以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责任督学公信力建设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作为理性层面的行为取向,它一旦内化为行为主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就可以支撑和引导主体的行为。” 从价值取向层面分析督学队伍的公信力建设,就是要协助督导人员建立正确的督导理念,以便在思想意识层面为督导行为找准价值依据。

1.责任共同体取向

从理性的角度考量,信任终归是基于人的行为动机之上的理性计算。“对他人的信任建立在自我利益的理性考虑之上,信任他人的主要动机在于维持一种关系,不管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还是为了爱或友谊。我信任你,是因为在我看来,你权衡并维持我们关系的时候,把我的利益纳入到了你的利益考虑当中,我们的利益被打包在一起,因此,信任就是一种打包了的利益。” 督导工作区别于行政管理工作之处在于督学对其工作的深度卷入——督学并非作为置身事外的单纯监管者,而是与受众一样,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责任者。在教育教学事业整体改进方面,督学需要与受众之间建立一种责任共同体关系,通过督学与受众基于共同目标的合作,找准症结,才有可能妥善解决问题,进而促成双方利益诉求的共同获取。只要督学与被督导对象之间还存在“我们”与“他们”的利益分别,就不可能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双方基于各自私益性的考量,就不可避免的要陷入一种“藏”与“找”的对立状态。

2.人本主义取向

督学有什么样的督导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督导行为。正是督导实践中的督导行为决定了督学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影响了督学的公信力形成。道格拉斯·麦克里戈在他的《 企业的人性面 》中提出管理理论的两极假设——X、Y理论,X理论基于消极的人性假设:多数人天生懒惰、缺乏抱负和责任感而甘愿受人指导,工作动机只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而追求金钱,经常需要强制与惩罚迫使个人为组织目标工作等;Y理论看到人性的积极面:人是勤奋的,任务中的人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导向,人会主动寻求责任,人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潜力等。因此,“X理论把重点放在了控制的策略上——告诉人们做事的程序和技术,决定他们是否要做,奖励的实施等。……Y理论指向对人际关系本性的关注,旨在创设一种氛围以激励大家为组织目标而奋斗,提供各种机遇以满足动机、创造力、自我导向的最大体验”。[3] 督导实践中,理念靠近X理论的督学缘于对受众自我实现的不信任,而倾向于将自己角色定位为凌驾于受众之上的局面掌控者,通过可能的惩罚和奖励等强制性控制手段,命令对象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理念接近于Y理论的督学则基于人本主义的对受众自我改进意愿的信任,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受众的合作者与促进者,更多利用自身知识、技能及信息等优势,引导对象改进自己的工作。
公信力是“自信”与“他信”两个方面互动的结果,“他信”要求督学必须信得过受众群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主导能力。“只有充分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促进繁荣、追求幸福,才能肯定普遍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福利,宽容思想、学说和观点分歧……充分相信每个公民组织有自己合理的权利,并且具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才能易于接受社会管理创新,善于寻求平等协商、参与合作。”[4]

3.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整合取向

价值理性是对行为的合价值需求性的考量,基于给行为一个合心理需求的解释;工具理性是对行为合效益最大化的考量,基于对行为有效性的功利化计算。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和促成人的发展,需要同时解决“发展成什么样”“如何发展”两个现实性的问题。
教育督导通过对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施加影响,间接影响人的发展。在督导实践中,单纯价值理性取向的督导过于看重行为自身的意义,可能因忽视受众对可预见性利益的诉求,而被解读为不切实际的空谈;单纯工具理性取向的督导行为又过于专注于行为结果的计算,可能忽视受众的理想信念,而被解读为利益性的功利化算计,单纯的任一种取向都不利于信任的建立。因此,督导理念需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整合,同时关注“过程”与“结果”两个维度,通过“价值理性解决主体‘做什么’,而‘如何做’的问题只能由工具理性来解决。工具理性的存在,通过对具体实践与环境的算计……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5],以满足受众双重指向的利益诉求,稳固受众的信任,增加受众的配合度,从而增强督导的效率与效果。

三、责任督学公信力的实现途径

教育督导是不同于教育行政的行为,因为受众需求的多维性,要求督学必须通过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顾全受众的普遍需求和特殊需求,以提升受众对督导的普遍认同感;又需要督学有责任心和担当感,以提升受众对督导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一)外部建设

1.严控督学遴选

县级责任督学往往兼具“督政”和“督学”双重职能,“督政”职能的有效实现依托于督学身份合法性的取得,而“督学”职能的有效实现则依托于督学身份合格性的取得。因此,督学身份必须兼具合法性与合格性。身份的合法性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实现,但身份的合格性必须通过个人在有影响力和有公信度的行业内取得的业绩来实现。督学的身份和经历直观地表明其督导行为满足受众利益诉求的限度,这种限度决定了受众选择在哪些层面与何种程度上对督导行为的认同和信任。鉴于此,由有经验和有威望的学校领导、一线教师以及其他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构成的责任督学队伍,在督导实践中更具公信力。

2.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督学拥有的“监督评估”权力,能直接影响受督导对象的利益实现。督学如果正确运用权力,就能在实现受众普遍利益的同时维护社会正义,增加受众的信任度;相反,如果权力被滥用,就可能践踏公共秩序,贻害人民,进而失去受众的信任。鉴于此,必须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督学监督制约机制,使督学的工作公开透明,为督导工作的可信赖性提供经得起受众检验的证据,以维护自身公信力。

(二)内部建设

1.构建专业权威

权威是管理者自身具有的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来自于管理者本人的专长权和个人影响权,不是靠权力机关或上级任命获得的。专长权是管理者因具有某些专门知识、特殊技能而获得的权力;个人影响权是由于管理者自身的人格、品质等受到尊敬,使下属愿意接受其影响而获得的权力。这两种权力作用的发挥不是靠强制,而是靠下属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甘心情愿的服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可取代的特征。”[6] 专业权威建设是督学队伍公信力建设的基础,公共专业知识的个性化、原创化是督导人员专业权威的来源。专业权威建设增强了督学的“自中国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信”,保障了督学的身份合格性,同时也为督学的“他信”力找准了依据。

2.增强责任意识

县级责任督学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所作“检查评估”的结论,是考核、问责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教育督导条例 》中规定:“督导活动结束后,要求被督导单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对整改情况要进行复查,必要时可对被督导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确保每次督导都行之有效。”督导的有效性要靠问责的落实来保障。督学要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敢讲真话。敢于在法律法规框架内严肃地追问问责的落实情况,使督导不至于沦为掩人耳目的摆设。尊重公众对关乎切身利益的知情权,通过督导结果的定期真实性发布,向辖区内公众公布教育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措施,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展现督导工作在不断增加受众获益的事实,获取受众的信任,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县级责任督学公信力建设需要从思想意识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进行,意识层面的建设解决公信力建设的根源性问题,目的在于保障公信力建设的长效性;实践层面的建设解决直观的表层问题,目的在于保证公信力建设的实效性。只有督导的实效性和长效性都得到了保障,督导受众的普遍利益才可能实现,责任督学也才可能完成其既定性使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参考文献:
杨畅,王前.政府绩效评估: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价值与逻辑[J].学研究,2011(2).
燕继荣.公信力:文明政府的重要指标——兼谈政府如何赢得公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3).
[3][美]托马斯·J.瑟吉奥万尼,[美]罗伯特·J.期特兰特.教育督导:重新界定[M].王明洲,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燕继荣.公信力建设不能靠忽悠.[EB/OL].http:///toplist/view.php.pid=2293,2011-09-06.
[5]刘科,李东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从历史分离到现实整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