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分层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04 点赞:4388 浏览:109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学中,可以通过课题引入、探究活动、小组讨论、巩固练习、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分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 高中数学 因材施教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基础上,难免存在差异,特别是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兴趣爱好、能力差异等因素,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统一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取得应有的发展。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必要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分层进行课题引入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同,教师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背景,在教授新内容的时候适当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旧知识,可以采用总结归纳或者提问回答的形式,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做好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准备,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实现旧知识基础上的新知识建构。这一环节,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完善、详细的知识回顾型引入;或者根据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使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感受。

二、设计分层的探究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在自主的探究、构建中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新知识分解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形成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依据已有水平展开探究。
首先,我们要在课堂上正确看待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尊重主动形成问题的过程,巧妙引导、适时总结,将学生的思维有意识地引导集中到与新课有关的问题中来。例如,在高中必修一集合与函数概念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中,通过教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了解集合的含义、了解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继而知道常用数集及专用记号,再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形成和发展“集合”的知识。
其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体现分层次教学。例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为目标。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面对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进行合理、适时地引导。

三、小组讨论中进行隐性分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在正在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与小组合作的意识。每个小组都是有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分工合作,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小组讨论环节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
首先,教师要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尽可能鼓励所有学生发言,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避免成为个别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还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允许犯错,有意识地鼓励学习吃力的同学参与。
同时,要利用小组合作施行互帮互助,鼓励学有余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学习吃力、理解困难的同学,帮助别人的同时巩固学习内容,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吃力的同学也能够在同伴的讲解中,弄清问题,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和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有助于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四、分层进行课堂巩固训练

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离不开当堂训练巩固知识。课堂巩固练习要本着讲练结合原则,巩固训练的题多和例题类似,难度往往不大,对一般层次的学生来说非常实用,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吃不饱”,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要。因此,课堂巩固练习也要分层次进行。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巩固练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设计基础性的问题,让一般层次的学生解答,优生进行点评;第二层的题目较难,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分析思路,然后师生共同探究总结,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能力提升;第三个层次是设计内容较难、需要进行拓展思维的附加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我提高,从而实现知识的综合与内化。

五、布置分层作业

一般情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后都有一定的作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618jyw.com
业,为体现分层教学原则,教师可以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必做题巩固基本的知识点,训练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选做题以略有难度的题目为主,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六、结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中施行分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值得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秀荣.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研究,2012,(11).
\[2\]何建华.对高中数学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J\].学周刊,2012,(35).
\[3\]何勇刚.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