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3516 浏览:84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话:“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解读这段话,其核心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中,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使学生做到这一点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触发思维灵感、增强主观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并不难,作为教师,人人都会,张口就来,但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质量.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1.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带有引导性,就像摘葡萄,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比如,学习《正弦定理》(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我创设了引导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讨论.题目是这样的:
探索①:在Rt△ABC中,设C=90°,那么边角之间有哪些关系?
探索②:在Rt△ABC中,我们得到asinA=bsinB=csinC,对于任意三角形,这个结论成立吗?
问题提出来了,为了能使讨论有序进行,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验证结论对于锐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另一组验证结论对于钝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可能很快得到答案,他们需要通过画三角形,测量边长及角度,再进行计算,才可能得出初步结论.这个问题情境就是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葡萄(即答案).对学生来说,问题有咀嚼性、能激起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学生提问,说明学生有了积极性,这对深入探讨有利无弊.即使学生的提问超出了我们的教学预设,有时是片面的乃至错误的,我们也都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睿智艺术地处理.处理得当很可能使教学生成新的精彩.这已经被许多教学实例所证实.

二、反思自己教学,改进教学方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林崇德认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无独有偶,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相似的一段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大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运用,小到学生的回答,每一个教学细节的安排,只要与教学有关,都在反思范围之内.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随着时间的延长,也就提高了教学水平.比如,课堂总结是每个教师都会去做的事情.但是,到底由谁去总结?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都是由我来总结,总觉得学生总结既浪费时间又不可能一步到位.有一次讲《函数与方程》,我总结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判别式的符号,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总结了如何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等新授内容后,有个学生提意见说:“老师,您说的我们总有点模糊,让我们自己梳理吧.”学生的话让我很震撼,因为我自己觉得总结得很全面很清晰.我在反思笔记中这样记述:“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的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的话是对的,教师讲得再多,学生没有做,理解上就会有困难.学生自己理顺知识点,如有不懂,可以讨论引导.”打那以后,课堂小结的权利我都还给了学生.

三、尊重学生人格,鼓励积极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我认为,只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才有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成为可能.为了让学生学得有尊严,我在实践中常从两方面去做.

1.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源于:论文大纲www.618jyw.com

欢乐;2.永远鼓励是不变的策略.其实,这两点相辅相成.在每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有好、中、差三个等级.但是,这些等级是一个变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那中等生或者是差生的比例就会相对缩小.因此,当学生特别是成绩处在中等以下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或者是回答问题积极、正确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鼓励的言辞.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