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职业化中国排球职业化革新进展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4591 浏览:131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我国的排球职业化改革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职业化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效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认为,目前我国排球的职业化改革中主要存在赛制和俱乐部建设两大方面的问题。要使排球职业化改革走向深入,必须明确各俱乐部的产权关系,加强俱乐部的宏观管理,培养球市,加大后备排球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联赛整体水平。
关键词:排球;职业化改革;赛制;俱乐部
1996年12月21日,中国排球主客场赛制改革揭开了排球改革的序幕。纵观1996—1997赛季,可以认为它是成功的,取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1997—1998赛季尽管遇到了诸如资金困难﹑球市不太景气等问题,但总体发展是健康﹑顺利的。两个赛季证实了赛制改革在促进排球运动向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有较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由于赛制改革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及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进行的,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使赛制改革健康发展,从而促使整个排球改革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主客场运行过程中的市场化、职业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一、研究

1.排球职业化的起源

世界排球职业化开始得比较早,日本排球从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职业化改革,1992年俄罗斯成立了首支职业男子俱乐部;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10支女子排球队;意大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推出了职业化政策,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世界上职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于2002年就推出了第一个职业排球联赛,而我国排球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进行职业化改革的。

2.我国职业排球的发展

自从1986中国女排“五连冠”以后,中国排球一度陷入低谷,随着1994年足球职业化改革和1995年篮球职业化改革的进行,排球改革的愿望也日益强烈,终于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我国对排球竞赛进行了改革。
(1)第一阶段1996—1999(起步、摸索阶段)。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排球开始进行首次职业化改革。8支男队京、辽、苏、鄂、浙、川、八一、成都和8支女队翼、辽、沪、苏、浙、闽、八一、成都参加了第一次甲A联赛,还有4支男队豫、沪、鲁、闽以及4支女队川、京、云、津参加了第二阶段的优胜赛。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化两个关键环节上。使用主客场双循环赛制,增加了比赛场次,增加了比赛胜负的偶然性,使比赛更加合情合理。1997年11月24日,原国家体委排球管理中心宣告成立,开始了协会制管理,标志着中国排球改革又迈进了一步。
(2)第二阶段2000—至今(推广、发展阶段)。2000年“维达杯”排球联赛是职业化改革以来的第四个赛季,也是扩军、建制、转会等新措施开始实施的首个赛季,以至联赛参赛队伍达到24支,各队建立的俱乐部都获得了企业赞助。自从2001年以后,步步高集团获得了联赛的赞助权。各个俱乐部为了更好地举办比赛,不断地想办法,精心选主场、找卖点,增加联赛的精彩程度。2005—2006年步步高排球联赛排球协会又采取了扩军措施使联赛队伍增加到32支,为各个球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二、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现状

1999—2000年度全国排球联赛首次扩大规模,参赛队伍从男、女各8支扩大到各12支。各参赛队均如期成立了俱乐部,有18支男、女队得到了企业的冠名。但随着比赛队伍的增多,联赛的整体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每周在同一场地安排两场相同的比赛,不仅使观众感到乏味,也对排球市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2000—2001年度全国排球联赛开始之前,排球管理中心决定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即参加本次联赛的排球俱乐部为承办单位,承办权属于各参赛俱乐部。参赛俱乐部拥有组委会转让给赛区的联赛广告经营权。同时,参赛俱乐部拥有本队运动员服装胸前、后背和臂章广告经营权力,并拥有本赛区运动队的联赛商业标志审批和经营权及门票销售权。让俱乐部办赛,把更多的权力给俱乐部,目的在于增强各队的竞争意识,从而推动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

三、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联赛赛制方面

(1)组织管理落后,虽然新赛制实行已经有6年,但目前联赛的管理仍然只停留在对比赛的直接相关的活动管理上,尚未形成对整个联赛的宏观管理。管理者还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在思想观念上和工作作风上也未及时地加以转变,甚至在潜意识里对职业化改革有排斥思想,管理缺乏科学性,工作效率不高。
(2)与联赛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由传统的赛会制的主客场制,政府承办到社会参与,队伍的投入程度、政府的关注程度、球迷的参与程度都会有很大的区别。为此,与新赛相适应的各项规定、条文就要突出其权威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目前在这一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不但已有法规性文件不完备,而且针对性也不强。建立和完善诸如运动员转会、保险、电视转播、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已迫在眉睫。
(3)竞赛编排技巧不足。自联赛实行以来,基本上每年的赛程编排都有值得推敲之处。以2002年女排联赛来说,赛前被公认为是实力最强的八一波司登俱乐部对阵辽宁、上海队时,都是先打客场,再打主场。这样一来,八一客场胜了,再打主场时悬念必然下降,从而引起了电视转播收视率的下降;而形同鸡肋的争夺第三名的比赛竟然被安排在电视转播的黄金时间周六晚上,决赛却被安排在周日下午。另外,决赛一场就定胜负,保级战是否有必要打,恐怕都值得思量。

2.俱乐部建设方面

(1)尚未建立起真正的俱乐部制。新赛制的实行虽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俱乐部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但从目前的24支男女队伍来看,真正在资金、管理、组织、产业开发等方面具有俱乐部特点的,据笔者在排球管理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辽宁电信环宇通讯女排一家。与新赛制及俱乐部体制相适应的诸如转会、注册规定、市场开发等各种“法规”和制度尚不健全。球队内训练、比赛、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未达到最佳状态,有的主教练甚至对过去的专业队体制表示怀念。因为在专业队体制下,队伍只要抓训练与比赛。而在职业化体制下,既要抓训练和比赛,又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他们并不内行,甚至很生疏的市场开发上去。这样一来“鱼”与“熊掌”都不能得。(2)资金来源问题。目前,大多数俱乐部局限在由地方体育局和排管中心拨款,政府办队为主,企业赞助为辅的模式上,如1997—1998年度赛季的24支队伍中,获得企业长期赞助的只有13支,仅为54%。即使是获得了长期赞助的队伍,大多数也是停留在简单的出让资源的原始状态,双方没有更高层次的合作;而1998—1999年度赛季,由于境外赞助商违约,排管中心不得不痛下血本,投入积攒多年的1000万元资金,才使联赛继续下去。由于受企业单一赞助的制约,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俱乐部自身“造血功能”不强。一旦企业撤资,俱乐部就“无米下炊”,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俱乐部的发展。
(3)人才流动机制不畅。中国排球职业化改革要走得更远,让人才真正地流动起来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排球人才的国内、国际之间的合理、有序的流动,除了能使比赛添彩,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新技术、新风格、新面孔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运动员、教练员之间的相互流动,可以使本土运动员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技术,而信息和技术是排球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运动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更新理念,开阔视野,这比送教练员、理论研究人员参加培训,研究他国队员技术,再传授给自己队员要直接、快捷得多。另外,它也能使本土球学术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员面临挑战,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创新。
(4)排球人才匮乏。排球运动的兴旺,必须以雄厚的人才储备为基础。如中国女排1981年首次夺得世界冠军是建立在全国优秀排球队将近2000人的基础上,而如今仅有当年优秀队员的1/4。中国排球的人才匮乏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排球后备力量培养问题,特别是体制创新、机制转化和梯队建设方面都有待新的突破。1998年2有17日,新华社通电全国:中国排球到了危机的时刻。目前在排协正式注册的男运动员仅200人左右,女排由20世纪80年代的40多支省市队伍减少到今天的不足20支队伍。
(5)联赛整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排球联赛整体水平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导致联赛观赏性不强、缺乏吸引力,而比赛自身的吸引力是影响观众现场看球的第一因素,没有吸引力就没有观众,繁荣的“球市”更是一句空话。
(6)缺乏同新闻媒体的合作。对三大球而言,目前媒体对足球和篮球的宣传力度远大于排球。以排球联赛的主办单位之一的电视台对2002年步步高杯联赛来说,转播场次与2001年基本相当,但对CBA的直播却由去年的每周两次增至三次,各个地方台都全程直播CBA,而对排球联赛的转播却不那么热心;《体坛周报》是全国销量最大的综合体育报纸,对2002年排球联赛的报道在整个赛季里就10来篇平均篇幅为百来字的“边缘”文章。
综上所述,关于中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研究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趋势和方向:第一,中国排球管理中心要明确职业排球俱乐部的产权关系和俱乐部的管理体制。明确排球管理中心和各俱乐部的责、权、利关系,把管理中心所属的一部分权利分给俱乐部,以此引入社会资金和专门人才,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第二,真正按照市场规律,规范职业排球俱乐部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是按市场法规逐步规范职业运动员的人事管理,由市场来决定他们的“职业风险”;另一方面是加强对职业运动员收入的宏观调控,把运动员的个人收入和俱乐部的经营紧密结合起来。第三,借鉴国外排球俱乐部法制和管理体系,建立一套职业排球俱乐部的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对职业排球俱乐部的管理和监督。第四,挖掘排球市场,提高比赛水平,增强其观赏性和竞争性,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合理的人才流动环境。
参考文献:

[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