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反思实验教学在科学中与反思题目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31472 浏览:1446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校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整个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倡导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挖掘科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粗浅探讨。

一、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选择正确的指导策略

学生对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和研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研究在不断变化中进行,有许多的新鲜事物不断出现,要求教学设计作不断的调整和创新,特别是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大胆地对教师提出质疑并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指导策略对提高学生研究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激励学生的办法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兴趣。一般来说人都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当学生在科学实验研究性学习中取得一些成绩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一定的成就感中继续前进,而且这种动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营造特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营造特定情境,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从而可以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营造特定的情境途径很多,如可通过“反常”的实验现象,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细节,通过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例,通过精心设计的某一问题,通过司空见惯的日常事例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等。以科学实验营造特定的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科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可从非常熟悉的实验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结论。

三、利用开放科学实验室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通过开放科学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实验的内容,综合运用科学知识技能,选择科学有效和简捷的实验方法,周密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操作,仔细进行科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客观的记录实验过程和结论。教师作为主导,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且根据学生的申请开放实验室。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开放科学实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构思和设计实验能力、分析和表达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科学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进行研究性学生有着极大帮助。

四、科学实验在生活中的渗透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我曾经提出过“剧烈晃动过的香槟酒瓶,瓶塞为什么会猛地窜出很高?”的问题,本意是希望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回答,而一位同学却说:“晃动香槟瓶,瓶内发生了更快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活引来了实验,我们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课后探讨、或作为新课题再研究来搪塞,但下次呢?还好,课前我请教了资学科学教师,知识了香槟酒、碳酸饮料在封装前要加入一些酸类物质(如柠檬酸等)和碱(如小苏打)。但是化学变化是加入以后就已开始,等我们开瓶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不过在密封的瓶(或罐)内,压强较大时,它们部分溶解在饮料中,达到了动态的溶解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我们对它们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逃逸出来,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瓶塞做功,将瓶塞顶出,而气体的内能则减少。
在进行《平面镜成像》教学时,当引导同学们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后,一位同学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当时我一愣,随后意识到数学中已学过轴对称的知识,如果用数学语言,平面镜成像中的四个特点(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只需“平面镜所成虚像和物体相对镜面轴对称”一句话就够了。我在感到后生可畏的同时,也意识到物理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
跨学科研究在学术界已司空见惯,但在中学课堂上却鲜有。除了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外,作为教师,我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也必须尽快提高。否则,没有“T”型知识结构,我们真的会在讲台上站不住脚的。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传统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划归到科学技术课程之中,这其实已经昭示了未来课堂的走向。

五、科学实验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开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开发。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0时”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的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都经历了像你这机关报过程。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当我希望他第一个交流时,他略显歉意、但又兴奋地告诉大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为450时才等于900,在实验时我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相等。”猜想本不言对错(虽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更何况这位学生在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之一般规律后,又能发现反射规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是对规律的再认识,难能可贵。
一位同学在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出“浮力和物体的温度有关”,预习过的同学或许会嗤之以鼻,但敢于猜想、勇于回答本身就应该肯定,更何况,当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质量一定,其体积必然变化,所受浮力能不变化吗?当这位同学把浮力知识同热、密谋等已有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后。不就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吗?这也许会使课堂背离教师原本的设计,也许这节课的预设任务因此而不能完成,但探究中的创新、活动中的亮点也正在此,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对科学的兴趣也许就在此时被激发,你很快就会发现,他们从此对物理有了极大的‘偏爱’。
我们也深深体会到:科学学科研究的事物随时间、空间的改变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与之相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所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们应放眼于未来,不断更新教学设计思想和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进一步拓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