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鉴赏论高中诗词鉴赏教学科研方法与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6923 浏览:231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穿透时代的魅力,至今仍广为人们喜爱。大量的诗词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古典诗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加之语言距离现在较为久远,不像现代诗歌散文那样浅显易懂,学生的古典艺术修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诗词鉴赏教学也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本文就如何进行高中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从“知人论世”切入鉴赏

早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就曾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大意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后人将此总结为“知人论世”,这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至今,这种方法对于我们鉴赏诗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研读鉴赏一首诗歌,首先应该试图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并力求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风貌、文化风俗、地理环境。在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后,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从而进行诗歌鉴赏教学。
以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二所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急于翻译词本身的内容,首先应当深入讲解辛弃疾本人及这首词的写作时代和社会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辛弃疾这时候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了解了这些,学生们再去读词的尾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很容易理解词人当时的心情了,辛弃疾年轻时叱咤风云,如今暮年带兵,仍然雄姿英发。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姿就浮现眼前。但是,辛弃疾真的被重用了吗?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看出了该词背后的另一层深意,廉颇当年也有同样的命运,胸怀一腔报国热情而无用武之地,也就明白词人为什么以廉颇自比了。

二、从训诂音韵切入鉴赏

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知人论世之后,教学就会面临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字词,教材虽然也做了解释,但是有时候有失偏颇。另外,有一些字词看起来不难理解,但是真正让我们去解释,往往未必准确。因此,我们首先要破除字词的释义,这就不得不要懂得一些训诂音韵的知识。
比如苏教版语文必修四选的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娘”古义为“少女”,并不作“母亲”讲。“秋娘”即少女。作为母亲讲的是“孃”字。“借‘娘’为‘孃’,而且久借不归,积习成俗,‘孃’字不用而消失,‘娘’字逐渐成为母亲的专有名词了。”再看“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源于: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文中未注“抱”字。假使“抱”是人们经常理解的“怀抱”的意思,那么,“抱琵琶”就是说将琵琶抱在怀里,这样和“半遮面”就接不上了。因为抱在怀里的琵琶很难半遮面的。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得知:“抱”是“把”的通假。在全唐诗中,二字经常通用。“把”是举、拿的意思,“把琵琶”就是举起琵琶半遮面,这样诗歌的文义就通了。再如苏教版必修一选的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课本注:“翔:原指鸟盘旋而飞,这里形容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这里就费解了。既然用鸟的动作比喻鱼的动作,那肯定有相似性才是。鱼如何能像鸟一样盘旋?考证“翔”字方知课本注释欠妥。《淮南子·原道》:“凤以之翔。”注:大飞不动曰翔。又《淮南子·俶真》:“虽欲翱翔。”注:直刺不动曰翔。所以,“翔”这里指滑翔更妥。“鹰击长空”直击向上,“鱼翔浅底”俯冲向下,都体现了一种力度。才有后面的“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才能更切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提到音律,唐诗、宋词、元曲在古代都是付之管弦,能够吟唱的,类似现在的流行歌曲。所以,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使学生领会内容,还要理解诗词的韵律,这就需要借用音韵学的一些知识。谈到诗歌韵律,一般认为就是平仄格律,其实平仄只是音律中的一部分而已。韵脚的音响其实各有特点,对于感情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苏教版必修五所选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岑参精通音律,整首诗歌非但是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表现出势险节短的情调,而且是平韵换仄,仄韵换平,一抑一扬,参差错落,烘托出有苦有感的艰辛历程。诗歌中的音律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去引导学生体会。

三、从诗词意象切入鉴赏

了字词文义之后,教学将进入文本分析,而意象则作为一个关键的突破口。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意象既具有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成果,不同作家喜好使用不同的意象。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歌中常常爱使用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倾心于体积巨大的事物,如大鹏、长鲸、大江、大河、雪山等,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豪迈的气概。这和李白本人的浪漫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盛唐繁荣的社会背景相关。再看晚唐诗人“小李白”,即李商隐。他的诗歌中多非现实的意象,诸如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玉烟、瑶台、梦雨、灵风等,这类意象不是取自现实外部世界,而是源自内心,被其心灵化了,是多种体验的复合。因此,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优美,朦胧多义,这当然和李商隐易于伤感的、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相关。
其实,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往往具有继承性,可以贯通千古诗人共同的情感。如诗歌“蝶”的意象,因为蝶是春风的得意者,长着美丽的翅膀,一生都是探花的使者,在诗词中往往是春天、浪漫、美好的象征。杜甫《白丝行》:“春天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鲍君徽《惜花吟》:“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王建《杂曲歌辞·宫中调笑》:“胡蝶,胡蝶,飞上枝叶。君前对舞春风,百叶桃花树红。”李贺《相和歌辞·江南曲》:“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而“蝉”的意象则不同,往往象征清高孤介、不假攀援、目无下尘的人格美。如陆基《寒蝉赋·序》云:“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蝉由送恨添愁的角色转换为“至德之虫”,又转变为君子人格的物象化。蝉是高蹈者,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同时,蝉往往还是受难者。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意象的准确切入,则有利于把握文本所抒发的情感,进一步感受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以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词鉴赏题为例。试题选取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金代吴激的词《人月圆》、元代赵善庆的曲《山坡羊·燕子》。第一题是: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之感。如果我们理解了意象的概念,那么找出三篇作品同的意象“燕子”,这是很简单的。但是,如何通过“燕子”的意象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物是人非之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意象进行诠释和剖析,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积累知识和分析意象的意识。
当然诗词的鉴赏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作者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诗词中使用一些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比喻、比拟、对比、夸张、炼字,等等。这些艺术手法,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一定要传授给学生。伴随着现代社会学科体系的逐渐建立,学术方法的日益开阔,许多学术可以相互诠释,方法上可以相互借用。“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引进语言学、民族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影剧学、色彩学、社会学、史地学等等的知识,都可以使诗的欣赏,进入深刻而新美的天地,这天地大都是前人所未曾涉猎过的。”李义敏《试从多重视角鉴赏杜甫的登高》这篇文章从民俗学、史地学、绘画学、影视学等新的视角对《登高》进行鉴赏,就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言,中学老师教学可以此进行一个较好的借鉴和尝试。
参考文献:
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黄永武.中国诗学[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9.
[3]黄永武.诗与美[M].台北:洪范书店,1985.
[4]李义敏.试从多重视角鉴赏杜甫的登高[J].大众文艺,2011,(08).
(徐梅芳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高级中学 32211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