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研究中学语文式阅读教学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11625 浏览:469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传统固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于教育改革的新需求,当前一种以培养学生自主性为主旨的探究式教学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将探究式教学有效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切实增强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较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中学课堂;语文教学;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教学,主要指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学生独立自主地位和合作学习为前提,通过教师巧妙地启发和诱导,精心设计现行教材的基本探究点,并参照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其他一些课外活动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表达自身想法、提出质疑和讨论探究的广阔平台,使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情感体验,将自身所掌握知识有效应用于答题解疑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继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增强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以下笔者结合近几年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如何有效开展中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大体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采取讲读结合的方式引发探究

讲读结合,主要指教师讲授、分析与学生诵读、讲析的结合,注重讲与读的互相引导,这种方式能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运用讲读结合的方式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618jyw.com
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权重“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突出教学重点,巧妙构思,点拨启发,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有效掌握新授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一节内容时,其蕴含的深层“意向”即为教学难点和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诵读、讲析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时在整篇诗节中找出每节的意象,然后指引学生讲析其中每个意象蕴藏的思想底蕴,最后要求学生在了解思想底蕴的基础上吟诵全诗,较多学生能诵读出此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领悟出该诗的整体意境和韵外情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水平。

二、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探究式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双边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要实施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构建师生之间一种平等、的关系,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人性化教学氛围。可利用视听、视频等多媒体设施,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像和影像,构设一种浓厚的欣赏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想象力,潜移默化中领悟出作品中蕴含的中心思想,继而有效掌握整部作品的全部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在教授叶圣陶的著作《苏州园林》一文时,可以借助于莫扎特的钢琴曲《蓝色多瑙河》来激发学生的思想感韵,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接下来教师以读导读,指明整篇作品的诵读要领,注重语调的轻柔与起伏,语速要轻快与低缓相贯通,用心掌握整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变化。在鉴赏整篇课文时,应再次播放《蓝色多瑙河》,使学生在动听美妙的音乐中诵读作品,并逐步品位文章的主题思想,领略出此篇作品的画面美、音乐美和情趣美,充分激发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发探究式学习

一个巧妙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适时切入,能切实起到调动整堂教学氛围的实际效果,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思维创造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课中,教师可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和质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在文中结尾并未说明孔乙己的真正结局到底如何,同学们可设想一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结局?依据是什么?是什么造成孔乙己悲惨的命运?由于这些问题确实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为此学生之间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于是学生说出了各自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门,但仍有一些个性鲜明、标新立异的观点,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多为经典之作,各类著作中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底蕴与美好的文学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并且不能用一个统一思想标准来权定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文的主题思想可以为多种多样,为促进学生探究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不界定主题思想,只要求学生找到自圆其说的论点和论据,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思维想象力。

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探究式教学

只有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的平台,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多渠道最大量接受知识信息,使学生逐渐体会探索的学习乐趣,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这种形式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达到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实现自我既定的学习目标。比如,在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文时,教师可精心构设一个引发讨论的话题:我们面对着伟大的祖国母亲,应该面带笑容,而为什么作者却眼含热泪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小组之间将一己之见互相探讨、分析和总结,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可进行讲解和帮助,最后全班范围内展开研究和交流,通过教师及时的分析和补充,以确保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

五、通过延伸阅读增进探究式教学

延伸阅读主要指引导学生逐步扩展文学鉴赏的范围,由教学课本向语文读本延伸,由教材向非教材的著作和美文延伸,由学校内向社会外延伸。对于题材接近、风格相同的作品需要学生找出不同点,对于题材不同、风格异议的作品要求学生找到相同点,切实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比如,在学习完《望江南》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吹剑录》的延伸阅读,仔细品读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以及苏轼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从学生对于古代著作鉴赏和评价中,深刻领悟到婉约派与豪放派蕴含的不同情感,同时可要求一位音色较好的女生吟诵《望江南》,要求一位音域浑厚的男生吟诵《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不同风格、声情并茂的吟诵,完全体现了两种不同派别的韵味,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一箭双雕的双重效果。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完全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将其有效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性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问题与质疑中探究,在激烈讨论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这着实符合语文阅读的实际要求。这种以理解和创造为主旨的探究式阅读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而且利于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朱玉歆.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试探[J]. 考试:教研版, 2006, (11): 22-23
郭华丽.敢问路在何方——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分析[J]. 文理导航, 2012, (11): 24.[3] 贾敏. 浅析在新课改中探究式阅读在戏剧教学中的实践[J]. 当代教育, 2012, (1): 41
[4]谢志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探究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金色年华:下, 2011, (10): 127
[5]朱细锦.农村中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初探[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1, (5): 47-4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