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人才培养革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8485 浏览:258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1世纪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水平、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石,培养创新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的价值追求。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教育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社会担当。传统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高师院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已经成为当前高师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识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被引入,并为多数高校接受,我国高师院校纷纷推出各自的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是英国传统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最早于1829年由美国学者帕卡德教授提出,是一种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广博的普遍意义的了解,形成内心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使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解决问题能力、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修养等广泛的教养得以提高的具体教育形式。通识教育在理念上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相一致的。目前我国众多高师高校已经形成了以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整合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高师院校的通识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规格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过于松散,不成体系
通识教育概念被引入我国高等教育界后,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大高等师范院校都已建立了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然而由于片面追求课程数量和覆盖面,却使得所开设课程不成体系,过于松散。相比国外高校,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数量多,动辄几百门,课程体系过于随意、发散,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成了知识的大杂烩,质量却难以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选修上的困惑,难以保证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难以使其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二概论性课程居多
概论性课程居多也是我国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一大弊端。概论的学习本身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新观念、新方法、新知识,但概论性课程的弊端是这种课程资源对师资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概论性课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点实际上都没有充分展开;听到许多新名词、新概念,却无法把握其意义。这些都让学生很难消化利用,影响了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了障碍。
三课程考核方式比较疏松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比较疏松,多采取学生提交论文或开卷考试等方式,不像专业课经常采用闭卷考试。这样就要求学生要有极大的学习主动性,而这一点却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学生所欠缺的。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成绩,而忽视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而使得学生无法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学到有利于自身创新性发展的真正有用知识,容易产生懈怠心理。
四课程设置无法凸显高师特色
高师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高等学府,其通识教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师院校有必要对未来的教师进行通识教育,使他们文理兼备的同时,还应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具源于:期刊论文www.618jyw.com
有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既有知识、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虽名称各有不同,但几乎都是“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军事+体育+‘三大件选修’(自然、人文社科、艺术)”模式。高师院校也如此,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更无法凸显高师特色。
五通识教育师资贫乏,教师积极性不高
由于通识教育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变化性大,学习内容和形式单一,与专业课程相比,很多通识课程由退休教授、新入行的讲师、课程不足的副教授等来承担,一般的专业课教师不愿教授通识课程。其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在大学中普遍存在。与专业课相比,通识课程与科研的关系较少,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多数教师都更愿承担与科研关系更紧密的专业课的教学。通识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导致恶性循环往复运作:一些好的教授不原意去教,多数学生也不愿意去听;由于学生不愿意学,教授也更没兴致去教[4]。
六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
现代大学普遍形成了按照学科专业划分院系的组织结构,学科专业教育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然而没有学科归属的通识教育如何在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得以重视和发展,如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政策机制的保障,是通识教育面临的根本制度困境[5]。
基于以上我国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出现的几方面问题,结合我国高师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的实际情况,现就这几方面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以共磋商。
1科学设置主干课程,构建良好的通识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跨专业,跨学科,分布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为防止这些通识课程成为一盘散沙,各高校可以参照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法,以若干主干或者核心课程担纲,统帅其他辅助课程。主干课程应重点建设,作为必修课程,其他辅助课程为选修课程。主干课程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和大纲,起到一个收敛作用,可以让学生学习到通识教育中的精华和核心知识;而其他辅助课程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其探索众多领域的兴趣。这样搭配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
2推广经典著作阅读,减少概论性课程
通识教育的人文学科课程中概论性课程较多是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和教师都已习惯了这种课程的设置。在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好像比较广泛,好像也符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却因此变得肤浅。由于学生对该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只是对概论的了解,没有直接跟教师对话的能力,进而就会养成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的习惯,没有接触过更深刻的思想,缺乏深刻思考问题的能力。走出课堂也是如此,极其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形成。经典原著阅读课程的开设则有利于把发散的问题集中到思想家提出的有限的重要问题上,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收敛,时间、精力集中了,思考就有了深度,进而有了自信,有了思考的自由。因此应该大力推广经典著作阅读在通识教育人文学科课程中的设置,同时减少概论性课程的开设。3规范通识课程的考试考核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均处于边缘地位,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太重视,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要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学管理方面采取适当措施,尤其是教学管理者应该给通识教育以恰当的定位。通识教育课程不应该被视为是附加的课程,它应该和专业课有同等的待遇。因此需要加强我国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考试考核。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必须要严格规范。这样最基本的可以让学生重视通识课程,学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真正有用的通识知识。
4创建适合高师院校的通识课程体系
高师院校在构建自己的通识课程体系时,不应盲目的效仿普通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而应从实际情况入手,构建适合自身特色的通识课程。高师院校主要进行教师教育,师范特色明显,故在教育心理学科以及艺术类相关学科上也有所长。因此高师院校在设计通识课程时,可以发挥自己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类学科的优势,在其中选设相应课程。
5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校通识教育教师
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师资的重要阵地,这也就要求高师院校教师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功底,其本身需要具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还应对某一专业的相关学科或邻近学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应重视对高师院校教师能力的培训和开发,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加强其对通识教育作用的认识,提高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培养潜在的通识教育授课教师。其次,鼓励一流教师,特别是教授来担任通识课程的讲授,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奖励制度,以提高其教授通识教育课程的积极性。最后,高师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通识教育的研究,并定期举行通识教育师资的培训,力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通识教育教师。
6高师院校要在政策上对通识教育给予扶持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不被重视的最根本原因是管理意识问题。那么如何在专业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大学里加强通识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教育?首先,要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及其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规划课程改革和建设工作,审议和实施学校通识教育。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这才有利于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得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对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发授课程酬金补贴,给予特别的教学奖励,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
总之,目前通识教育改革在我国高师院校的实施还不是太理想,还存在众多问题。各高校也都处在探索通识教育改革的状态,在此阶段,高师学校通过发现并解决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有助于基础师资的人才培养,使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推进创新型教师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马晓春.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等师范教育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30):144-145.
王民选.大学通识教育中“必要的张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31-35.
[3]魏书敏,蒋湘祁.谈高师院校通识课程的设置[J].中国成人教育,2012(4):137-139.
[4]常洁,袁爱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2011(12):85-87.
[5]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 2010(2):63-6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