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方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17697 浏览:728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对德育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力图建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教材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并由学生的切身体验走向广阔的现实与理论世界,形成真实的、成为学生“第二天性”的“德性知之”。教材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实践性强,在设计上给授课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期待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运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根据教材、学校、学生的特点,深挖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是打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渠道。
【关键词】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探究和实践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改变教师的陈旧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真正落实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根据教材、学校、学生的特点,深挖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是打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渠道。下面,我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望能与各位同仁商榷。
1 深挖教材,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感性教育,但并不是全部停留在感性教学阶段,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阶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人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课第二框《数字小康》,其重点是通过数字的了解 提高学生对小康的理性认识。内容相对比较枯草和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为了“化难为易”,干脆从前一框《触摸小康》中取一点,从后一框《还是很多人的梦想》挖一节凑成本框的教学,把本框的主题给丢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阻碍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本课内容时,没有照课本按部就班的进行,而是将三个框题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借助《触摸小康》中学生触手可及的感性图片及身边的变化(让学生自己说),使学生感源于:论文范文网www.618jyw.com
受到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小康水平,当学生情绪高涨时及时设疑:“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它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我们今天的小康发展到了什么水平?这样让教学跌宕起伏,学生就会从感性的认识转入理性地去思考问题,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思想品德课的时政性比较强,教材中从2000年我国小康的达标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已经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从2000年到现在,我们又经历10年的建设,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结合世的召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我们经受金融危机的考验,对比:2000年我国人均GDP(800美元),2009年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等让学生再次热血沸腾,激发民族自豪感。然后设疑: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今天的小康有什么特点,还存在哪些问题?(或你对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以此拓展教学内容,可先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自由发言,然后老师展示相关图片,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数据:
(1)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是第3位,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却是104位
(2)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
(3)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
(4)2009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西部7

4.6%,东部83.5%

利用温家宝关于13亿的乘除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即我们今天的小康更多的是注重物质文明,但在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方面做得还不够。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总体小康”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教学重点“数字小康”,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体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2 制定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实施方案,让生活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实现“德性之知”的形成
在教学人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中的《诚信是人之根本》时,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同诚信,让诚信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识上,我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我的诚信档案”,具体要求:第一、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诚信或不诚信的事,也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他人身上的诚信或不诚信的事;第二、从今天开始,跟踪自己的言行,记录下自己说过的、做过的诚信或不诚信的话和事;第三、根据前两点写反思和体会;第四、——(可自行设计其它内容);第五、学期结束后交作业。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学生一定的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给学生的思维留下想象的空间;第三、让学生学会反省,在反省中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由学生的“见闻之知”走向“德性之知”;第四、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在新课标中指出:传统的德育课程有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学到的多是不能直接与行为发生联系的“见闻之知”,“见闻之知”之所以难以影响人的行为,是因为这种“知”缺乏个体体验基础。“德性之知”来源于个体自身生活体验和以自身生活体验为基础的拓展学习,所形成是人的德性素质,是由人的情感体验、判断推理、实践意愿和态度所凝聚成的一种人格精神。有了它,学生便能够开始运用自己的价值意识,审视一度未曾察觉的生活情景,发觉它们的价值内涵,并为之感动;有了它,学生便开始形成内在的德性结构,而德性结构即使学生理解规范、实施行为的内在根据,也是他们表现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深刻动力。
3 抓住特定节日,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反思、实践中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源于: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