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三大透析德育活动三大理由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10948 浏览:45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层次的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精神价值的高低和生命意义的美丑。人无德不善,美的道德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是核心,只有把孩子教育好,才能真正做到文明。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关注的是在德育活动中,要将道德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存在的活动方式单一化、内容形式化、目的功利化三大主要问题,影响了道德素质的培养。

一、方式单一化,影响实效

德育活动的方式单一化,影响了道德素养培养的效果。在教育改革浪潮的今天,素质教育得到了全民的关注。德育活动的开展更是成为学校衡量素质教育的标准,每学期学校都会举办多种德育活动,但活动方式是单一的,德育活动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活动背后隐藏的无形的道德素养的培养,能否得到有效的关注?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简称春游、秋游)。学生在活动前异常兴奋,同样也憧憬着快乐的希望,因为这是他们期盼已久的“放飞”的机会。但在活动过后,浮现在他们脸上的是失望的表情。曾在活动后回程的车上,我听到学生这样的对话——某学生说:“今天的活动真没意思,还不如请假在家看电视、玩电脑呢。”另一名学生呼应道:“是啊,回去还要写400字以上的作文呢,请假的同学就不用写。”某同学又说:“是哦,下次我们也请假吧。”听了他们的对话,我想不出原因。于是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会觉得活动没意思?”其中一名学生回答:“这地方,家长都带我们玩过了,没什么好玩的。”回想我们每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都是选择同一个地方,带学生前往参观,中间穿插着就地野餐(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大约下午一点左右返回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小,参加的次数不多,还有点新鲜感;但其他年级的同学认为这种单一的,没有新意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与家长带领参观没什么两样,还多了一份约束。这种简单的为活动而活动的德育活动方式,不仅不能让学生喜欢,更失去了德育的意义,丧失了道德素质培养的有利时机。因此,我们应该反思德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满足了学生需要,是否关注了每个学生,方式是否太单一。每学期都举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必定存在很多活动地点孩子已经和家长去过的情况,对于学生而言已没有了新鲜感。这是我们组织者应该认识到的问题,因而,我们要在活动组织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更鲜活,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地方,与家长在一起和与老师同学在一起活动时,感受是不同的。如:可以在活动地点开展户外的团队拓展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可以举行年段的跳长绳比赛、拔河比赛、足球赛等体育竞技比赛等,在拉拉队的怒吼声中,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只有让每个人都参与了活动,孩子们才能感受到集体缺我是不行的,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增强学生主人翁的使命感,同时学生们的道德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活动后的感想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作文,可以从学生自我兴趣入手,多样化地进行。如:用你的笔画出活动中你最感动的事,举办年级画展;用你的相机告诉我们活动中你最感动的事,举办年级摄影展;用你的笔述说活动中你最想感谢的人,举办班级书信交流;或是开展班级的活动论坛,各抒己见地对过去、将来开展活动的感想与意见。这种鲜活的活动方式带动他们积极参与意识,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唤醒他们的潜在道德素养,使道德素养的培养得到无形的渗透。

二、内容形式化,影响成效

德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化,影响了道德素质培养的提升效果。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道德教育统帅着其他素质教育,这就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成为活动的主人,才有助于提升道德素养的培养。但在形式化的德育活动中,是否对道德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提升作用呢?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是每所学校必须开展的常规活动。在周而复始的活动过程中,听着庄严的国歌声,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孩子心中想些什么呢?是无奈,还是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感?在这种形式化的德育活动中,孩子已经麻木了,乖巧的孩子能无声而木然地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调皮的孩子甚至在升国旗时窃窃私语。他们认为他只是一名观众,升国旗只是三名升旗手的事情,与己无关。国歌代表的是祖国,听到国歌响起,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要站起并注目远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与强化爱国道德素养。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德育活动,然而这种平淡的德育活动孩子是否得到了教育和启发?小学生守则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对于孩子们来说仅是一句话,没有情感的内涵,因为祖国、人民、中国都离他们很遥远,更谈不上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时,引导孩子爱祖国,先从爱自己、爱妈妈开始。只有懂得爱自己、爱身边的人,才会知道爱祖国。只有将道德素养无形地渗透到精神上,才有发自内心的行为。因而我们在举行德育活动时,关注让德育活动着力在“活”字上,着眼身边的小事,改变活动内容的形式化。如:每周的升旗仪式,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可以每学年安排四年级学生当升旗手,三年级学生当实习升旗手。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升旗手。升旗手与实习升旗手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学习升旗仪式或是与升旗仪式相关的知识内容。如:协商升旗手、护旗手的人员安排,共同学习、指导出旗的动作,升国旗时的时间控制等。在升旗仪式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人,是仪式的策划者,是仪式的执行者,老师仅是活动的协助者。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升旗仪式的相关内容,还了解到国旗、国歌的内在含义。在活动中不仅体验活动还体验道德,再将道德体验转化为道德情感与情操,最终将道德情感与情操上升为道德素养,成为孩子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

三、目的功利化,影响长效

德育活动的目的功利化,影响了道德素养培养的持续发展。德育活动形式是有形的,而道德素养的培养是无形的。只有实在的德育活动,才能让道德素养培养持续延伸。2009年中国少先队建队60周年之际,总书记对全国少先队员提出: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对建设祖国未来主力军的培养有明确的方向,是我们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培养的指路明灯。然而,各校在争当四好少年的活动中,各有不同,有些学校重结果,仅为展示“四好少年”的形象而开展轰轰烈烈各式各样的功利化德育活动,不注重过程,没有从实实在在地培养四好少年的具体活动出发,让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德育活动中真正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让道德素质培养持续延伸。如:每校开展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应将活动方式落实到位,具体明确到每天学生在哪个时间,哪个地点进行哪些体育锻炼项目,让体育锻炼活动能持续发展,让每个少年能有强健体魄,更让道德素养的培养无声地延续。
总之,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一个活动要奏效,既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德育活动,还得体现德育活动的实效、成效、长效,把道德素养的培养自然、灵活地贯穿到有趣的活动中,贯穿于一些细节中,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将是无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形、长期而深远的。有了无形的感染、持之以恒的坚持,就能推动社会迈向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