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人才培养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革新型人才培养探略任务书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15744 浏览:623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分析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94-02
2010年6月21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在第十九章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从此教育信息化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同正在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赋予教育的一项更为崇高且艰巨的使命。本文从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手,探析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源于:www.618jyw.com

一、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指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不仅与其他发展中同家相比非常先进,甚至比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也不遑多让,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正处于从“柞广普及”向“应用提高”发展的过渡阶段。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再到以云计算为技术基础的“教育云”和“电子书包”,这些都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广到精的发展趋势,我国教育正在逐步走向信息化发展。
当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就,主要是从硬件建设的维度上来衡量的,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把黑板上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平台呈现出来,这对提高授课效率、减轻教师负担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本质的改变。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一种减轻教师上课负担、辅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应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维度上,也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才有生命力,才有可能实现更深入的发展。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利用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下信息技术教师乃至所有教育者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采用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媒体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强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等等。信息化教学不单只是改变了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从整体上对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它主要的过程包括八个部分: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学习任务与问题的设计,通过在课堂中呈现“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主线,培养学生的搜索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增强学生的操作性、实践性、创新性。
1.信息化问题设计。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曾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作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很少将书本上事实性的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盼记忆,并不需要理解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这对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显然没有益处。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再按照建立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顺序设计教学方案。简而言之,在教学之前我们应该清楚: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想得到一个怎样的效果?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好好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任务与问题分析;学习者分析,等等。
2.信息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在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模式有任务驱动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缜密的教学环节设计,并不断改进,以达到预期效果。
3.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评价是为了让教育者了解教学设计目标是否达到,并为修正教学系统提供实际依据而利用信息工具收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数据、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不断地增强教与学的实效性的过程。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帮助学生搜索信息和转化信息以促进学习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形式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是自我学习的状态,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并将最终被培养成为具有处理信息能力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因此,信息化教学评价也是有别于传统的侧重于评价学习结果的教学评价,而是更加侧重于学生表现和过程,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此外,作为终身学习的要求,学生的自我评价将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这种技能本身就是信息化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评价工作的任务之一。教师在作教学评价时可以采用电子学档、评价量规等的方式。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事实上,任何先进的技术引人教学当中,都要面临如何在学科教学上发挥作用的问题。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这就涉及一个与课程相整合的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来营造一种新的教学环境,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而不是像传统CAI或者CAL那样,只是生硬地把计算机媒体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手段。在信息化基础上改革学科教学模式,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工作的有效途径,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是中国乃至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同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
所谓“教无定法”,各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谁也无法提出一种“万能”的整合方法。本文在此简单地提出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老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特点创造出更加具体实用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
1.在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没有先进理论的支持,任何一场改革都是徒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思想所强调的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能力的“以学为主”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除此之外,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通过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施整合。新型教学结构,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努力优化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大教学系统要素,使这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质的改变。实际上,这也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主要依据。
3.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且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教师授课就会言之无物,学生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因此,教师要充分搜集、整理和利用因特网上已有的资源,并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填补教学资源上的空白,开发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4.正视地域差别,兼顾经济效益。正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各地域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不能忽视。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在资金紧缺的状况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传播学的著名学者施拉姆认为,落后区域应该首先发展那些见效快、资金投入较少的小媒介,例如幻灯片,广播等,而不应该模仿发达地区,盲目地去追逐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媒介,例如电影、电视、电脑等。这个论断十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各级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费状况,灵活变通整合目标。
[作者简介]林喜辉(1973-),男,广西北海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与应用。
(责编 何田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