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灵光让课堂充满智慧灵光

更新时间:2023-12-13 点赞:15590 浏览:687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现在,处在教育教学转型期的现代教师,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当然,现代课堂教学的确也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同时,也正是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也就造成很多教师无法走进新课程的原因,成为走进新课程思想理念的绊脚石。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所在。
关键词 预设;生成;语文课堂;引导
从“预设”走向“生成”,关键是把学生看成一种教育资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在和谐的氛围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是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则可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但绝不能敷衍了事,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如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小学老师教学《两个鸟蛋》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拿了两个鸟蛋玩得那么开心,你想对他说什么?”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像课文写的那样,提醒他鸟妈妈一定在焦急不安了。没想到有位小朋友说:“他要是把蛋打破了,两只小鸟就死了,这是两条小生命。”教师没有料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也能从生命的高度看待玩鸟蛋事,心头一热,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小鸟。”我们看到,正是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相长”。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而我们追求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二、在学生的求知欲中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且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并把学生的质疑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如教《行道树》一课时,我们可设这样环节: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学生后来提出10多个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筛选出比较重要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课研读的重点。学生发表意见说:
生1: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生2: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生3: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生4:如何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生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
在听取多数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学习建议,师生共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

三、在创新活动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而我们的种种不放心和不放手,最终将导致学生思想翅膀的退化而永远不能高飞。各种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相当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少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课后的练习是:写一篇小作文。
(1)假设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经过漫长宇宙飞行,看到了一颗陌生而美丽的星球……
(2)《女娲造人》课后作业,以《假如》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假如我是女娲……
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学生创造,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四、在拓展延伸中生成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过去我们往往把这样的随机拓展看成是不“紧扣教材”而加以否定,而现在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当得到肯定。因为在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中,“旁枝逸出”是完全正常的。试想我们自己在有明确目的的读书、查找资料时,有时需要的东西一时没有找到,却旁观涉猎,得到了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积少成多,触类旁通,歪打正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何况,现在我们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上《济南的冬天》时,设计延伸题: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其中内容包括济南的历史、地理、气候特点、名胜(千佛山、大名湖、黑虎泉)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学生当然就要综合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渗透、整合才能完成。陆游在《示子遹》中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有副对联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目不斜视,心无旁骛,是学不好语文的。如果学语文过分强调“以本为本”,只是读教科书,学生就不可能得到语文素养多方面的发展。语文教学具有功利性,但不要太急功近利,让学生放飞一回心情,有什么不好?适度的随机拓展,正是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当然,拓展不能离题太远,这是需要注意的。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和堆积”。可以说,问题生成意识是课堂教学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晶,它让学生有惊奇感,并永远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它让学生有灵气、勇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探究课堂教学的问题生成意识,一方面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要从生命的高度用问题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