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培养学生加强班集体建设,培养学生革新精神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30123 浏览:1350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决策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细致的学校教育者,一个集体的好与坏,一个班的班风是否良好甚至班主任自身的性格特点、爱憎立场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崛起、人才激烈竞争的现实,也使大家不断地思考:班主任如何才能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成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并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 班集体建设 ;学生; 创新精神; 培养
[]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95-04
同志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随着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这一重要指导思想的明朗化,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意识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明确创新精神的含义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指人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品质等诸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创新就意味着要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和思维定势。那么,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根本在于教师的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能够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作为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和创新兴趣,才能在平时教学和班级常规管理中,不断营造创新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育能否创新的关键[3],笔者认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自觉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2)努力健全自身人格,增强主体精神,充实精神需求,激发精神活力;(3)增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4)提高对国内外最新研究信息的敏锐意识,能在不断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应用的能力;(5)能够在对班集体和学生管理时努力创设并维护一种易于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班集体风尚。营造信任、公平、宽容、自由、安全、富于创造性的集体气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人的活力,开发人的潜能,释放人的能量,舒展人的个性,升华人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
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遵循的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方法的选择要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善于把差异转化为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使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得到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而不仅是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笔者的工作中,以前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分数低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会,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班里组织活动,总喜欢让语言表述能力强、学习成绩好而且热情主动的学生来参与、来组织。这样一来,那些功课差的、不是干部的、内向的学生难得有“闪光”的机会。事实上,分数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精神的唯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一标准,功课一般的学生也渴望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应尽力创造条件,培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使创新潜能不断发挥[4]。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成功是热爱的结果,学生一旦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进取。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他们的发明创造,其幼芽往往就萌生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爱好之中。青少年思维敏捷,他们身上具有很大的潜力,要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从而唤起他们的创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2 差异性原则

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的发展。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对学生的培育目标分成以下几个层次:对学习成绩优秀、智力超常的同学,鼓舞他们冒尖,指导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对头脑反应快、知识面宽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时事知识竞赛、演讲竞赛、辩论赛等,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对有舞蹈、声乐、绘画或表演天赋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学校乃至全国举办的各种专项比赛,施展他们的才华,激发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感;对学习和各方面都表现一般的同学则循循善诱,以学生的精神振奋、满怀希望为前提,发现他们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笔者所在班级有一个学生,她的父亲是个画家,由于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她对绘画情有独钟,而且表现出极高的天赋。正由于她对绘画的痴迷,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数学物理经常不及格。因此自卑情绪很强。但她也是一个天真无邪、乐于助人的孩子,深受大家喜爱。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耐心的跟她谈心,委任她做班里的板报组组长,而且鼓励她参加全国少儿书法绘画比赛。结果,她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而且她所负责的墙报也在学生会组织的全校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老师抓住机会在班里表扬了她,很快,她恢复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可见,对于不同类型孩子的教育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注意学生类型的差异,抓住他们的优点,适时鼓励,培养创造力。由于现在笔者所带的班是一个外语特长班,这个班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成绩好的比较多,同学之间在成绩上攀比现象较严重,所以同学之间关系比较复杂。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对班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些孩子还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别的都不重要。因此他们在同学中表现地就会很骄傲、自私。于是笔者便一次一次的找他们谈心,和他们交流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方法。两年后这些学优生都当选了“三好生”,有的还当上了班干部,积极地为班级为他人服务,开创了新的局面。

2.3 实践性原则

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过程都要努力创设创新活动的条件,允许教师在教育形式上创新,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创新素质。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独创意识,使其变配角为主角,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让他们有自我发现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老师在配角的位置上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例如班会课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索,一道体验实践成功的喜悦,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求新求异。每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中学都举办大合唱比赛,各班都对这个活动很重视,而且每个年级都有管乐班,如果想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需要在歌曲选择和表演创意上有独到之处。笔者在组织排练过程中尽量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所有的学生都发动起来,让他们分头准备。有的负责服装,有的负责道具,有的负责选歌,有的负责伴奏,还有的负责挑选指挥。笔者在其中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主要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还发动家长给全体同学借来了演出服装并请来了化妆师,组织同学排练了舞蹈,准备了诗歌……一切几乎都是在学生自己的努力下完成的。最后笔者所在班级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可见在教育实践中,每个人的潜能特长和作用都充分表现了出来,也都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创作实践带来的乐趣。

2.4 激励性原则

要努力营造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氛围,以表扬为主,恰当指出不足,尊重学生人格,培育学生自尊心、荣誉感,使其不断完善自我。在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教师要尽可能地少用负评价,即使学生的提议是幼稚的、荒谬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嘲笑、讽刺和压制他们。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源于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惩罚和指责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抑制学生创新的萌芽。在班集体初建之时,由于学生们劳动意识差、集体意识淡漠,所以经常出现教室里卫生没做、灯没关、门也没锁的现象,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很差。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没有批评体罚他们,而是把任务分摊给个人,选那些总爱忘做卫生的同学当 “灯长”、“桌长”、“门长”、“窗长”等,把班内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内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激励效应。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3.1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感知、联想、思维等心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并受其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这种真挚的感情表现在学生面前,就是和蔼可亲的笑容、激励性的语言和信任的眼神,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否则,如果学生看到的只是教师严肃有余的表情,听到的只是平淡刻薄的语言,那么心情定会紧张,惟恐出错,思维必然受阻。可见,要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和谐、生动活泼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的状态下,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同时班级建设也需要管理、教育的氛围[5]。例如,班级公约由学生集体制定;学生干部采用轮换制并通过竞选和选举产生;评优选先进,充分听取学生干部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评语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等。这样,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为形成创新型班风、学风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当家作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自主思考的空间不断扩大,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好心理和思想准备。

3.2 师生相互沟通,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

孔子曰:“有教无类。”[6]也就是说教师不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相反,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想法。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经常地、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探究的群体活动中,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过去对学生的限制太多,不能说、不能笑、不能动,这个不准,那个不行,把学生的手脚捆绑起来,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强的学生经常表现出桀骜不驯、别出心裁、固执己见、易惹麻烦等心理特征。对待这类学生,要把他们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关爱他们、善待他们,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的有效途径,给每个孩子都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的奇思妙想得以顺利的发展和实现。

3.3 注重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氛围,是开发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应该做到积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正确全面地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因为创新能力较强的人必定是源于: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获得良好个性发展的人,缺乏个性的发展,不可能真正形成并实现其创造能力。其实,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素质教育正是在承认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基础,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门门都优秀,就会把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孩子,总是好问,好突发奇想,具有思维的批判性,往往会使教师难堪,无法应对。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使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学生观。要重视学生对人类过去积累知识的学习,但是决不要苛求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门门优秀,不要以眼前表现的不足而过多地责备,而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正在发展的个体,尊重他们、宽容他们,要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每一点可贵倾向都给予鼓励和帮助[7]。有个学生,平日里纪律散漫,对班里的事情漠不关心,骄傲蛮横,但这个孩子嗜书如命,思维敏捷而且知识面非常广,平日里经常看一些大学的教材,因此在班里被同学们称为“怪才”。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老师都反映这个孩子很讨厌也都很反感他。因为课上他经常和老师争论,有时甚至还“开小差”。笔者非常细致地跟老师们解释了这个孩子“多动”的症状,让老师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而且在课下和他推心置腹的谈了很多次,给他讲了很多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教育他如何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老师;告诉他成功一定是来自个人的勤奋和努力,但也离不开集体和老师的帮助。逐渐地他开始慢慢和大家融合,遵守课堂纪律,并且代表班级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百科知识竞赛,获得第一名。目前他的各科成绩都在班里甚至年级里名列前茅,摆脱了以往令人讨厌的状况,成为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学子。由此可见,个性特征显著的孩子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正确引导,他们照样能被造就为成功的典范。

3.4 注重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厚实的基础,需要具有一系列基本的素质:广博而新型的知识,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基本而熟练的技能,丰富而不断更新的经验储备,自觉而坚强的意志,热烈而高尚的情感,良好而稳固的习惯等等。基础的东西,往往具有潜在性和发展性,良好的素质基础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众多的生长点以及形成高素质和创造力的现实条件。打下扎实基础与创新能力培养是不矛盾的。很难想象一个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过关的人会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惊人的奇迹。科学家也好,企业家也罢,要想真正做好实验或建立成功的企业,之中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对他们自身都是极大的挑战。由此可见,良好的习惯,过硬的技能,坚定的意志品质都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些能力,即使他再有才华再有创新精神,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总之,“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中的讲话要点之一。同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也曾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8],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创新。因此,要始终铭记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善于点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宽松的氛围中,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中,萌发更强烈的创新热情,体会更有价值的创新乐趣。
参考文献
李卫红.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人民教育,2012,(8):2-4.
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103-105.
[3]楚江亭.科学知识观与教师创新能力养成——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科学知识性质解析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6,(6):53-57.
[4]李萍.整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把握[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40-41.
[5]周峰.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班级氛围中成长[J].江苏教育,2011,(8):50-51.
[6]孙钰华,葛鑫博.“有教无类”的历史解读与现代价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93-496.
[7]尹波,尹克勤.营造创新氛围 提供创新空间[J].宁夏教育科研,2009,(2):47.
[8]白雪.论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1):12-1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