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内容对普通锻炼态度影响实验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9397 浏览:347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了崭新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理解。《纲要》指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而改善锻炼态度,促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从而获得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应当是要实现这三个主要目标的根本途径。因此,改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应当是进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时所需要秉持的指导思想。课程理论研究表明,高校体育课程应当包括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两部分,两者的有机整合更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研究“目标模式”为我们提供了高效实用的体育显性课程内容组织范式,而以“过程模式”为代表的后续先进课程理念所夸大|教学论文网|的在教学过程中偶发的、非正规经验的获得,重视开放的、非形式化的学习环境等思想,对于体育隐性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而言比较适宜。无论是建构主义、概念重建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广受认可的科学人本主义,各种先进课程思想所体现的都是一种对于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学生个性化和差异性的尊重。体育课程内容对于具备不同个性特征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的影响自然各不相同。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来探讨体育课程内容对于不同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除了性别、项目爱好等因素之外,学生个体差异性还表现在体质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两个方面。实验一对根据技能水平设置的针对性体育显性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实验二则检验了当前高校所实行的几种体育显性课程内容设置方式对于不同体质状况的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根据体育隐性课程隐蔽性和结果难以量化的特点,实验三选取了六名有代表性的受试者进行了体育隐性课程内容对于锻炼态度影响机制的个案研究。研究所得出的总结论如下:1.根据学生技能水平设置的针对性体育显性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生锻炼态度的改善作用优于常规选项课程。所需留意的地方是技能水平划分标准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科学性。2.在常规选项的基础上增加系统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类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锻炼态度的进一步改善。但是锻炼态度的改善不一定会带来体质水平的提高,由于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3.包含体育理论知识、以执行运动处方为主的素质班课程内容对于改善体弱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和体质状况更加有效,而且对于高校“健全适龄体弱者”,适当的锻炼监视措施也是有必要的,由于足够的身体活动量可以使得缺乏锻炼意识和行为的体弱大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锻炼体验,有助于其锻炼态度的改善。4.体育隐性课程内容涉及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个案研究表明,当前的大学生对于学校的体育隐性课程涉及内容有着仔细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敏锐的感受,同时部分同学对于学校体育隐性课程内容要求很高,部分同学对于校园体育氛围、学校体育工作具有一定的误解。这些感受共同构成了体育隐性课程内容发挥作用的机制,假如处理不当,就会对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为改善学生的锻炼态度,需要留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师形象、校园体育氛围、体育场馆设施条件等多个环节。5.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对于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唯有将两者共同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关键词】:体育课程课程内容大学生锻炼态度体育显性课程体育隐性课程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6-8ABSTRACT8-12第一部分选题依据及意义12-16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是当前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点12-132改善学生锻炼态度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最佳途径13-16第二部分文献综述16-531课程理论研究16-202体育课程研究20-223隐性课程研究22-274课程内容研究27-305体育课程内容研究30-366体育课程内容与锻炼态度36-407针对不同的大学生设置相应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40-53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研究构架53-54第四部分根据技能水平设置的针对性课程内容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研究54-701实验目的与假设542实验方法54-563实验结果56-674分析与讨论67-695结论69-70第五部分体育显性课程内容对普通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研究70-891实验目的与假设702实验方法70-733实验结果73-864分析与讨论86-875结论87-89第六部分体育隐性课程内容对普通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个案研究89-1401实验目的892实验方法89-923实验结果92-1364分析与讨论136-1385结论138-140第七部分总结论与研究展望140-1441研究总结论140-1412改善体育锻炼态度的课程设置建议141-1423研究展望142-144附录144-149附录一锻炼态度量表144-146附录二心境状态量表146-148附录三自我效能感量表148-149参考文献149-153后记15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