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课以“形势与政策”课以学生为中心开设“移动课堂”革新实践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36515 浏览:1621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然而,多年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课程实效性的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能。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特征的整体改变,这一门课程终将陷入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现有的“形势与政策”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视频播放为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过于强化政治认知教育,缺乏政治分析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往往习惯于将不断出台的公共政策填鸭式地传输给学生,这样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度大打折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第二,理论灌输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生活中的各类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高校课堂上形势政策理论上的正面理论灌输往往会与社会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而导致课程教学效能降低。第三,教学仍然习惯于“就范式教育”模式,即教师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单向传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的话语权被忽略,最终成为循规蹈矩、没有自主能力的客体,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改革路径与对策
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解放参谋部、解放政治部、共青团联合颁布文件,对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和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做了指导性的规定与安排,文件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国务院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
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学近年来所出现的问题,很多高校都做了一些教改尝试。就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近年来成立了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讲师团,每学期都会召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集体备课会议,讨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形式、分享教学方法。
为解决目前“形势与政策”实效性的缺失问题,我们在课题组所在的学院对2011-2012学年的“形势与政策”课进行了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性地引入“移动课堂”的教学实践。一方面,按专题要求和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设计讨论,要求学生自组小组,课余完成资料收集、调研报告等,课堂展示分享,鼓励学生以情景剧表演、知识问答、电台等多形式参与课堂讨论,甚至根据需要改变课堂场所,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结合校、院的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基地,大力开展专题实践教育。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发现,移动课堂的开展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所遇到的问题,使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大大增强。这一教学改革实践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也为其教改对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三“移动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认同和价值观念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质。这种新特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案设计和制定模式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参考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讲,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当突破传统的模式,强调大学生发挥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根据国内外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创新性地引入“移动课堂”的教学方法,能够更有效地达成“形势与政策”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社会实践需求(如社会实践、党校团校、学生骨干训练营、创新创业活动、德育教育等),从内容上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形式与政策”教学内容做到“问题无处不在,课堂在你身边”的移动课堂效果,为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教学改革实践显示,诸如社会实践之类的“移动课堂”对提高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拉近政策理论与学生的距离,强化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在“移动课堂”要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立足世情、国情、民情、校情,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和最新话题作为切入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并作为自己分析判断及行为选择的重要思想指导,切切实实做到移动课堂“问题无处不在,课堂在你身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自主发展、取得成功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日本核危机是2011年学校“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确定的专题之一。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了原本设定的新闻视频播放、教师统一点评的单方向模式,要求学生自建小组搜集资料,进行课堂展示并分享心得,同时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专业背景(2009级生物科学和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增加了核爆炸原理的分析及其对生物安全性影响的评价。就此把课堂从课上移动延伸至课下,从国际情势和国家应对的国家层面分析阐述,拓展成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安全性评价和防范的讨论,进而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和国际社会相关决策的制定依据,同时引发学生课后积极思考这种生物影响可以持续多久,如何有效防范,我国的核能源利用开发现状和潜在的风险等等。
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618jyw.com
此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也是一个能够积极开展“移动课堂”教学实践的平台。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要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环节之一,目前,各级各类高校都建有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并和当地政府、企业及相关部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大学生群体志愿服务、亲身实践的意识也一直很高。这些便利的条件有利于“形势与政策”专题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现在的大学生,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接受国外文化最多的一代,比起教科书上的说教,他们更愿意身体力行、眼见为实,愿意自主寻找问题答案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他们中不乏多才多艺的人,可以把社会现象和生活实际转变成生动的情景剧、打油诗、广播剧和相声;他们中也有很多人普普通通、没有特长,只是勤勤恳恳学习,花时间认真完成交办的任务。“移动课堂”可以把这两种人融合到一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思维只有经过碰撞产生的火花的洗礼才能成熟,最终沉淀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都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内容的延伸———“移动课堂”所创造的附加价值。源于: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