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隐喻创意训练教学中隐喻思维站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24113 浏览:1087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创意训练的教学中,有四个独立环节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观察(印象)的训练、虚构形象构造力(想象力)培养、叙事组织的训练以及修辞思维的训练。第一二环节目前在创意训练理论中得到了较充分的重视,也形成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但后两者,特别是隐喻思维的训练,急需我们将其从发散性思维这一模糊的描述中提升出来,赋予它与前面几项要素同等重要的地位。创意训练新媒体隐喻结构主义语言学在今天这样一个被文化研究称为依靠剩余快感而运作的时代,创意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变得越发重要。人类创意性的意旨实践越来越多地从文学文本中溢出,分流到影视、广告、摄影图像等新媒体领域,继续制造可以被消费的无意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潜藏在文学和艺术,甚至最普通的语言文本中的创意性思维运作,已经成为支撑今天整个创意生产的内在驱动力。
在部分大学专业教育中,“创意训练”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通常通过文学写作、广告创意以及新媒体相关行业的艺术构思训练等形式予以开展,对创意思维规律的内在认识尚处不自觉的阶段。倡导教育改革的部分观点甚至偏颇地认为,发散性思维是与传统科学的分析归纳完全相悖的思维形式,它代表了一种反常规的生活体验和语言习惯的表达,是一种突破了常规语言秩序的表意活动,因此是无法进行理性研究和有意识的实践的,只能通过大量的模仿外加学习者的天份才能完成。这在很长时间里,导致把创意训练的理论当成了一种教育玄学。
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类对于纷繁复杂的语言和思维现象的深度认知,同时这一学科由于与电影、摄影、图画、广告等视觉新媒体充分结合,使得对这种思维的考察一开始就具有了跨语言媒介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视觉领域展开的创意活动与文学领域的活动,在理论上共享着同样的思维逻辑。因此,尝试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在修辞领域的有益知识迁移到一般性的创意实践中,可以较好地描述和总结创意思维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这对于创意领域的教育实践将大有裨益——创意训练将不再是仅仅依靠文化积累和个体禀赋的教育活动。
创意性思维方式长久以来被模糊地描述为“发散性思维”。因此,传统创意实践训练的难度在于,如何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如何捕捉和建立这种思维。对于隐喻,结构主义语言学倾向于认为,其关键之处在于它凝结了对于事物“相似性”的认识和表达。因此,隐喻也被定义为基于事物相似性的符号运作。隐喻思维的前提在于确立一种对事物印象的广泛可能性,将这种多元可能性进行收集和整理。通常这种能力在儿童时期较为活跃,而在成年以后开始减弱,原因主要在于概念的形成、语言规则的遵循和逻辑思维的强化——它们使自由的想象活动趋于衰减甚至基本丧失。一项针对儿童想象力的研究表明,四岁以前的孩子,当被问到一张纸和一支笔可以用来做什么的时候,有超过90%的孩子罗列出了超过十种意义上的用途,但同样的问题,成年人只有4~6种老套的回答。成年人的回答被限定在了日常经验和语言习俗所规定的范畴里面,而这一限定很少对孩子产生影响。
当然,作为摘自:写论文www.618jyw.com
教育的创意实践训练,不可能让受教育者完全回到童年状态,但却可以发现童年思维状态的某些特征,进而有目、有意识地模仿和还原它。因此,发现或创造“相似性”成为还原的第一步。
除了视觉的相似性,隐喻还常常包含其他类型的相似性,如声音的相似性。谐音就是基于声音相似性的一种创意性修辞。在可口可乐(coca-cola)的命名当中,“coca”来源于一种植物种子(配方中均由这种种子的成分),这是一种基于相关性的换喻活动,但“cola”这个词则模仿了碳酸饮料冒泡的声音,这一方面体现了创意者观察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把这种产品最鲜活的形象赋予命名过程的创意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隐喻思维的体现。相似性有时还表现为感觉的相似性。在雅马哈钢琴广告中,一个男人为小孩演奏质朴而优美的乐曲,镜头缓缓推至琴旁,观众惊讶地发现,谱架上面摆放的不是乐谱,而是一副蓝天白云的儿童画。毫无疑问,这个广告的创意内核,正是借助了音乐和儿童画之间感觉的相似性。这也就是传统文学修辞当中的所谓通感,修辞的实质仍然是隐喻,一种基于主观感受的相似性。
因此,我们常说的创意中的发散性思维,其实是一种并不规范的说法,它只描述了我们在隐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那就是收集各种与实物相关的形象或属性,这是创意思维活动的初级环节。这类创意思维有些像精妙的智力游戏,其间存在着非常复杂和缜密的思维线路:通过发散性思维确立复杂的形象的集合,然后依据“创建相似性”这一目的,有意识地集合中选出某一个合适的子项。这种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思维,本质就是语言学中所谓的双重影像(double image)的活动。它意味着对两个不相关领域内的事物进行多元可能性的思考和发现;同时,也意味着对可能性集合当中的诸多子项的遴选和筛查,即思维中的“选择”活动;这些活动显然不是无意识或者随机的,对相似性的追求始终是创造和选择背后的动力与目标。
借助修辞思维理论开展针对学生的创意训练,其真正的难度并不在于确立隐喻、换喻本身,而在于如上文所示,开展分析、捕捉和描述复杂的修辞线路的工作,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反复和归纳。由于修辞涉及“修辞的两柄”。因此,对两柄相关的子项收集和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各种可能性关系的梳理和遴选,都让创意工作包含了类似排列组合的技术特色。
对创意活动中的思维进行理性分析,并不能取代观察、体验、文化积累和天分等创意要素,但它为引导思维向正确的方向挺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也为学生模仿成功案例提供了更清晰的分析工具。
在创意训练的教学中,有四个独立环节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观察(印象)的训练、虚构形象构造力(想象力)培养、叙事组织的训练,以及修辞思维的训练。第一二环节目前在创意训练理论中得到了较充分的重视,也形成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但后两者,特别是隐喻思维的训练,急需我们将其从发散性思维这一模糊的描述中提升出来,赋予它与前面几项要素同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朱琛.如何培养未来设计师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陕西教育(高教),2011,(3).
Ken Robinson的Ted演讲.
[3]Richards.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