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服务型国际化视野下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建设期刊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27943 浏览:1234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当今世界多极化、信息化、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立足国际视野建设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就成了高职院校当前的必然选择。阐述了高职院校立足国际视野建设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与国际高职院校在推进“全面服务型院校”建设上的差距,并就我国高职院校如何在国际化视野下推进“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建设作了探讨。国际化视野服务型院校全面服务型院校高职院校

一、立足国际视野,建设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当前的必然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高职院校重在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它肩负着着把高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使命。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是“高等性”和“职业性”,它的其他特征有学者概括为是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具有职业性、“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毕业生是“双证型”等。除教学外,社会服务也是高等职业院校重要职责之一。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知识经济社会从事科研成果运用的比从事科研开发的人多,表明发展高职教育大有潜力。高职教育在当前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抓住机遇,恰当应对,迎接挑战,才能使高职院校度危脱困,步入顺畅发展的坦途。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逐渐成熟,“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正在转变,国家正在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将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确立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很多原先由政府包办的事务转由市场、社会组织来承担。如此,高职院校无疑也被置入市场竞争的大潮之中,其前途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命运完全取决于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使高职院校为了获得生存并发展壮大,一方面,要诚心竭力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要诚心竭力为学校广大师生服务,因为没有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就会枯竭。在此形势下,教育界有识之士提出了建设“全面服务型院校”的主张,受到了比其他高校更加依赖市场的高职院校的积极响应,并进一步升华为“建设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的主张。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科技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与国外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作为文化的一个内容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国际眼光,不善于以国际形势定位自身发展,势必发展难以顺畅。在如此形势下,建设“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自然就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着眼国际竞争的要求,更快地推进教育国际化,着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大批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竞争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
在国际化的世界大潮之下,高等职业院校能否搭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大潮而抓住机遇,科学定位,通过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办学,全面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不得不关注的现实问题。可以说,立足国际视野建设全面服务型院校,是高职院校当前的必然选择。以国际化视野建设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意味着高职院校从一国思维走向了全球思维,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可产生扩大学生就业、弥补自身不足、凸显办学特色及提高学校辐射作用、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积极效应。

二、我国高职院校与国际高职院校推进“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建设上的差距

上世纪90年代,是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出现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主要以解决产业和经济的现实问题为重心,积极利用自身研究成果努力实现对现实生产的转化,催生了新兴技术型产业,同时反哺学院,促进大学和产业的循环增长。创业型大学的组成要素适应于市场化的组织形态、以应用为重心的教学导向、支撑和引导地区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这在国外相当于全面服务型的雏形。
而在我国,高职尚未形成有别于普通高校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个性,社会认同度低,高职体系设计中缺乏让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又缺乏相配套的经费投入、设施建设和具备科研和创新实践的教师力量,上层行政管理消弱了高职多元化发展和探索特色的,这些都不利于“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进,影响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提高、活力的激发。
但我国高职院校也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如随着全球化发展,改革目标定位愈发清楚,对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界定已十分明确,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联系已较紧密,部分院校在缺乏行政经费的足额扶持下,在不等不靠的逆境中积累了一些市场化运作的经验,国家人才建设的结构性调整也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这又为“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以国际化视野推进“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建设的路径

建设全面服务型高职院校,是一件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既要有国际化视野,又要不断探索,不断根据国际情形和发展需求改进院校服务体系。

1.在立土的基础上确立全球观念

我国高职院校地处国内,主要为国内服务,自然要有本土观念,但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必须树立全球观念,树立人类共同价值观,紧盯国际人才、技术、就业市场而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合中国但又有国际眼光的实用技术性人才。

2.确立全面服务观念

就学校整体而言,必须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瞄准社会需求,通过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途径为社会培养合乎需要的人才,并通过产学研结合、文化下乡、科普宣传等手段加强对企业、公众的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作为教师而言,必须树立竭诚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讲好自己的每一堂课,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处世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学校领导、管理部门和后勤人员而言,就是树立全力为师生服务的观念,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免除其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安心教学,学生能安心学习。

3.构建合理机制

应尽力建设统一的、可靠的工作系统,形成张弛有度、分工合理的目标管理机制和沟通顺畅的内部文化,重塑师生、教学、指令、执行的全新关系,面对地方和行业构建涵盖师生两方面的人力资源全面解决方案,破除专业限囿,提升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

4.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学科的定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类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也依靠专业学科设置。
目前,国际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上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已经有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经验,如在美国,社区学院负责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经常举办关于社会热点的研讨会、提供转岗培训,还有德国著名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促使课程与工作相结合,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它们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特长,构建出独特的、开放的社会服务模式。综上也可以得到这样的规律认识,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也就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引导方向的人才培养过程。
在大众化趋势下,高职院校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对市场作了科学调研与预测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立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开设适应的科学的专业。应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学科设置,而应针对与特定岗位,传授相近的专业知识,强调相互适应性;注意将渗透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适当把普通教育课程内容渗透其课程中,借以以丰富高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5.开展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培训和合作体系

高职院校要注重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网络建设,建立与企业双向服务并实现共赢的机制。院校可接受企业的服务,但要在合作中给企业带来成本、资源节约和效益的提高。
首先,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及优势,主动构建与政府、企业、受众紧密联系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院校办学资源而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网络。主要是积极开展企业培训、区域培训,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紧缺人才。
其次,要充分利用并不断挖掘、创新合作的方式,发挥合作潜力。从当前全球已有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从日本的“企业主导学校”的“企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协作”型的“新学徒制”模式,以及德国的“企业与学校渗透”型的“双元制”模式,国内高职院校可加以借鉴。

6.利用优势的“双师”资源,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双师”,就是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又具备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所必须的工程技术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强,在管理类应用性科研上有优势。应努力构建力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积极扩大“双师”资源的影响力,强化其独立承担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技能培养的能力。
首先,要对教师教学素质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提出要求,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研发能力,引导、激励教师既拥有负责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功底,又掌握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技术,使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通过深入教学反思和学科研究使不断向专业化、精深化方向迈进。还要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使高职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掌握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其次,要拓宽教师来源,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作学校教师,利用他们在一线工作的经验教育学生,大大提高学生到一线,如企业、社区的生产、管理和市场,进行实际调研和实验实训的能力。
参考文献:
燕国瑞,王萍.以就业为导向打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职业时空,2007,(3).
孟令国.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分析[J].成人教育,2007,(2).
[3]杨英法,苗方朔.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2,(6).
[4]闫智勇.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道路的耦合设计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
[5]常正霞,罗春燕,杨国科.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对策浅析[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