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用好用好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11756 浏览:463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用好教材,是打造高效的课堂的保证。教学要正确地把握教材主旨,深刻理解教材,与教材对话,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学习价值,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用好教材 阅读教材 高效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用好教材,是打造高效的课堂的保证。一些课堂教学之所以低效,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文本的准确解读。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材料和依据,因此在备课时,作为教师要沉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编排的先后顺序和目的,明白每个练习题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甚至对教材中的每句话都要认真反复的阅读。这样才能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学习价值,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我在三次执教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的《鸡兔同笼》一课,有三种不同的感受。下面就结合我的个人执教《鸡兔同笼》一课的经历,谈谈我对教材使用的理解:

(一) 初教读材。

教材安排了一个数字较小的鸡兔同笼例题及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问题的练习。因此第一次备课时认为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问题模型是重点。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练习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的对比方面。课堂上学生发言很积极,学生们举了大量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例子。感觉建模的目的是达到了,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但是从学生练习的反馈来看,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那建立的模型对学生而言毫无实际意义。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是失败的教学。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使用教材时,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错位,重视了练习的设置却忽视了例题的重要地位。教学实践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必须抓住课本中一些典型例题深入挖掘研究,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探索,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再读教材。

教材由《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考虑到原题数据较大,教材在例题1 中从数据较小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体现了学生从猜测到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教材中除了例题运用的方法以外,在阅读材料绍了古人常用的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巧妙的解题思路。练习安排了“鸡兔同笼”问题的类似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拓宽对该类问题的认识。建立“鸡兔同笼”模型只是目标之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才是本节课的重点。按照对教材的再次阅读与理解,进行了第二次执教。在练习巩固阶段,先解决教材中提供的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再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课后的作业反馈,第二次执教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次,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也明确了这一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准确解读好教材,才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与关键。

(三)又读教材。

教材将《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引子 ”进行介绍,并附有学生敏思苦想该问题的画面,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兴趣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如何用好这个“引子”呢?我觉得在第二次的执教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这个引子的价值。于是我又调整了教学思路。将《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调整到导入部分。揭示课题后,直接出示古代的原题,当时有学生表示“古人也研究数学呀?”作为教师适时的引导“是呀,古人的数学题,你能看懂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如何将数据较大的原题过渡到数字的较小例题呢?
学生先尝试分析原题,从字面上很容易发现鸡和兔子共有35个头,它们共有94条腿。教师追问:为何腿比头多?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隐含信息: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接着追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可以列表找一找。(学生如果想不到列表,先引导学生猜测,再引出列表法)学生通过自己列表尝试,发现数据很大,列表很麻烦。教师总结:很多科研人员或者科学家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也会遇到像同学们遇到的一样的问题:数据大,不方便研究。这时他们通常是在保证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将数据变小一些,这样就容易研究。我们也可以这样将数据变小来做研究。追问:改变之后的问题,哪些信息变了?哪些信息没变?……
这一环节的处理,很多教师认为这是我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制造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巧妙地将“鸡兔同笼”原题过渡到例题的探究。既达到了教材编写目的,又加深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这一成功源于又一次的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这需要我们做智慧型的教师,灵活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元素,与教材产生共鸣,与学生产生共识,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发展课堂生成的空间,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的课堂。
三次执教的经历,触动很大,又一次提醒自己:没有认真研读教材,没有精心备课,就不要走进课堂。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解读教材不仅要关注教材本身,更要关注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联系。没有深入的教材解读,就不可能有教材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留下的只能是对教材的片面理解,甚至是背离教材。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这句话,叶老的话启发我们思考: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使用教材?学生学习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总之,教学要正确地把握教材主旨,深刻理解教材,与教材对话,有机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用好教材,让课堂涌现生命的灵性,提升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上册。
[3]2008年10月第29期《小学教学参考 数学》《在尊重教材中突破教材》(作者:李帮魁)一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