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叙事曲影片《钢琴师》中《g小调叙事曲》电影音乐美学原理封面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9215 浏览:276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钢琴师》(the pianist),是一部集电影与音乐艺术一体的优秀影视作品。作品曾荣获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法国凯撒奖以及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该片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死亡的城市》()改编,该作品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位波兰犹太钢琴家(阿德里安-布劳迪(Adrien Brody)饰))幸存的经历。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一首由电影主人公斯皮尔曼(Szpilman)演奏的肖邦《g小调叙事曲》将整个剧情推向了. 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y)在此片中将电影音乐美学原理发挥地淋漓尽致。

(一)画面与音乐间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谈到电影音乐我们必须要先了解电影中电影画面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用辩证法作为的理解基础,诠释影片中的画面与音乐间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在电影《钢琴师》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剧情画面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客观实际的客体(如人物角色等)是以某种特定的形式重复展现的。我们是通过电影画面中人物故事的发展,间接地揣摩影片作者想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态度和评价。
本片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一生经历坎坷,他出生在侨居巴黎的一个波兰籍犹太人家庭中。在童年时代先后在德国和法国爆发了“反犹排犹浪潮”,此时的罗曼也不幸的遭遇到了这场浪潮的冲击。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在反犹浪潮的冲击下彻底失去在法国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于是无奈的带着全家人回到了老家波兰克拉科夫。二战爆发后,克拉科夫被德军占领,他的母亲、父亲和叔叔先后被德国人抓进集中营,波兰斯基的母亲惨死于纳粹建造的毒气室内,父亲和叔叔幸免于难。后来的他于1960年3月,从波兰国家电影学校毕业,于是和电影接下了不解之缘,并投身于电影事业。曾有过纳粹集中营经历的罗曼,在《钢琴师》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将影片拍得沉重而又细腻感人,用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展现了战争的罪恶。而这些所有的观点、态度又是通过电影中斯皮尔曼的人生遭遇来间接阐述。这种故事情节性的画面具有强烈的客观性。这也表明了我们必须通过画面这一媒介进一源于: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步的去理解作者的寓意。
画面与音乐既然有矛盾的一面,必然也是二者同时具有统一的一面。这就表现在二者的相互吸引相互补充。音乐欣赏具有主观性,所以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确定的,它具有多义性。对于影片中《g小调叙事曲》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种,我们既可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诗歌《康拉德·华伦洛德》中的人物角进行感受理解,也可置身于肖邦的人生经历中来理解,又或者更进一步直接理解成自己的人生经历。这就要求欣赏者要有一定水平的音乐知识素养,并对肖邦的人身经历和《g小调叙事曲》都有所了解。

(二)音画同步与音画对位

看电影是个审美的过程,画面是视觉性的,只有画面的电影审美是单一的;而音乐是听觉性的,它的加入,使人的视觉审美和听觉审美同时得到满足,二者相互补充的同时又相互作用。电影与音乐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音画同步的,用音乐的手段来强调画面中的视觉内容,烘托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这种音乐服务于画面,没有什么新的寓意。另一种音画对位则不一样,音乐和画面在各种情绪、气氛、内容等方面形成对立,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含义,产生一种新的独特的艺术效果。《钢琴师》影片画面中出现的是穿着很破的斯皮尔曼在钢琴上演奏,一边是正在聆听的德国军官,并在演奏过程中插进了在外面车旁等待军官小兵的画面,背景是黑夜里一座破楼立于废墟之中。音乐中富于豪迈的英雄气概、戏剧性的形象和爱国主义热情的情绪,特别是后面的暴风骤雨似的尾声,和画面形成严肃的对比,这就是音乐和画面的对位。影片进行到这里,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关于这位钢琴家的命运。这就是导演安排这个画面和《g小调叙事曲》同时出现的目的。“声音在灵魂中得到反响,灵魂与声音是和谐一致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钢琴师斯皮尔曼弹奏的《g小调叙事曲》打动了军官,并因此使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实际上,根据小说《死亡的城市》记载当时斯皮尔曼演奏的是肖邦《c小调夜曲》。波兰斯基在还原斯皮尔曼和军官相遇情景时没有按历史真实而选择了g小调,然而这一改动却很恰当。影片原本一直处于被动、克制的格调,哀而不伤、恨而不怒,如果与此时画面对应的是《c小调夜曲》,这种消极的情绪在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中很难再被打破。比起《c小调夜曲》,《g小调叙事曲》对接下来德国军官给斯皮尔曼的接济与帮助,和对斯皮尔曼命运的改变更具有说服力。厚积而薄发,斯皮尔曼的内心在此也得到了一个情绪上的宣泄,影片也因此进入了部分。
那么《g小调叙事曲》在影片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电影的主人公是个钢琴师,无疑是离不开钢琴曲的,所以,无论是剧中肖邦的《c小调夜曲》、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还是这部将影片推向的《g小调叙事曲》都是电影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推动剧情的发展。所以在影片中起到一定的剧作作用。g小调叙事曲表现的不仅是斯皮尔曼的心理体验,也是导演的主观态度。

(三)人物形象的刻画

音乐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也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密茨凯维奇的诗歌《康拉德· 华伦洛德》中的主人公,写《g小调叙事曲》的肖邦,还是影片中的钢琴家斯皮尔曼,甚至是影片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他们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都是表达对战争的反抗,和对祖国的追怀的强烈的爱国情操。
(四)总结
艺术之美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之中。电影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影片更加的生动、丰富、真实。电影《钢琴师》中朴素而又意味深长的《g小调叙事曲》更是在整个影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审美作用,使电影音乐这门中和的艺术很好的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无论是对音乐本身的学习研究还是对电影音乐本质的探讨都无疑会对一般音乐美学本身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只有对各种不同门类的音乐从美学的角度分别进行深入研究,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在规律才能更全面的揭示出来。音乐这门艺术如此,其它艺术亦是如此。当然,电影音乐美学这门学科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还是在于它的实践性,即影响和提高广大群众们对电影和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