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感知感知·发现·记录结论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20904 浏览:949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活情境、生活现象、生活信息中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轻松地获取知识。
关键词:感知;发现;记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一、从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问题

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蕴含有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富含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数学也就脱去了僵硬的外衣而生动活泼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布置了一个生活游戏的情境:把学生分组滚东西玩。
师:把同学们分成两组,学一组,女同学一组玩滚东西。学滚纸箱,女同学滚轮胎,从教室前面滚到后面,看谁能赢。
生:(教师话还没有说完学们就坐不住了)我们哪能赢呀!
师:(顺势引导)哦,如果你们观察后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就不算你们输,怎样?
师生一起完成游戏。
师:学为什么赢不了?
生:女同学组滚的轮胎是圆的,好滚动;学组滚的是长方体纸箱,不容易滚动。
师:对,这就是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圆是曲线围成的,原来我们学过的图形是线段围成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积极性。“滚纸箱和轮胎”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通过它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并找出圆的特点,吸引他们解决蕴含在里面的数学问题。

二、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

大量的生活现象是许多数学问题的原型,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是形成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原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圆锥”一课时:
师:(教师课前准备一些锥形物具)这些东西叫做什么?
生:哦…(生沉默不语)
师:这些物具可叫做锥。“锥”字是什么意义?(师提示可查字典)
生:“锥”字有三种意义,(1)一头尖锐,可以扎窟窿的工具;(2)像锥子的东西;(3)用锥子形的工具钻。
师:“圆锥”的“锥”字取哪种意义?
生:取第二种,“圆锥”指的是底面是圆的锥形。
师:生活中有许多锥形的物体,其中有许多是圆锥形的实物,比如,圆锥形煤堆、粮堆、沙堆,圆锥形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这些现象其实都含有数学问题。
可见,熟悉的“锥形物体”这一生活现象,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数学,吸引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有利于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从生活信息中记录数学问题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记数学日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促使他们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
如,一位学生在去超市购物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写出了一篇数学日记——《购物也能学到知识》:吃过晚饭,我和妈妈去超市购物。走进超市,我们首先来到了饼干柜。在琳琅满目的饼干中,我最爱吃“永淑公”饼干。我仔细一看,“永淑公”有3种包装:小包、大包、特大包。买哪一种好呢?妈妈提醒我:“哪种便宜就买哪种呀!”“这三种包装的重量不同,光比单价怎么能比出哪种便宜呢?”我说。妈妈建议我:“你可以先算算3种饼干每100克分别要多少元,然后再比比就行了。”我按妈妈的建议算了起来:小包:重量100克售价2元4角,也就是24角;大包:重量400克,售价9元2角,平均每100克售价92÷4=23角;特大包:重量1000克,售价21元3角,平均每100克售价213÷10=2

1.3角,经比较,我发现买特大包比较划算。

可见,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如果我们平时多督促学生留意身边的事和物,他们应该不难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数学学习的这片乐园,帮助他们形成强烈的数学意识。
参考文献:
张丹,白永潇.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4.
(作者单位 江西省永丰县瑶田镇中心小学)摘自:写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