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备考用思维训练指导高考语文备考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31490 浏览:1447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考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高考大纲》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体现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方面。这些能力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三语文教学应着力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本文拟就高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简单探究。

一、思维习惯培养

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很差,很多学生对语文作业的态度是可写可不写,或者是老师讲的时候一边听一边抄答案,很少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这些现象大大增加了高三语文教学的难度。因此,在语文复习时,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思考,改变学生对答案过分依赖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先简单指点做题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对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对比老师讲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通过比较对照,找到思维的漏洞;最后对答案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成类型化、模式化的答题思路。在如此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逐渐养成独立审题、组织答案的习惯,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二、知识的联想训练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知识也是相互牵连的。在教学过程中,讲到某个知识点,引导学生联想相关知识,让理在笔记本上,方便记忆,更能使知识系统化、全面化。比如讲成语鱼龙混杂(好人坏人都有,用于人),可以联系泥沙俱下(好的坏的都有,人、物皆可)、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用于物)、滥竽充数(人、物皆可)、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用于人)、参差不齐(人、物皆可),这三组成语只要记住它们的使用对象,便可简单掌握。比如讲古诗鉴赏时,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景物描写,这时让学生联想一下遇到过的与景物有关的题,如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哪些角度写的,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等等,将这些问题的答法总结整理。再如讲小说的人物形象,就让学生联想相关试题的问法,比如人物形象的特点,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的作用等等,再梳理。通过联想,使学生对知识的积累由点到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通过这样的训练,扩充学生的知识量,便于学生迁移运用。

三、写作思维提升

写作是一个老师和学生都很头疼的问题。每年高考中,优秀的考场作文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写作的思路可套,没有优美的词汇可选,没有合适的素材可用。一提到写作文,学生们总是叫苦不迭。还没有认真看作文材料,就说不会写;还没有动笔就说没思路;看到别人写的好文章,就说“好”,接着说“我就是写不出来”。究其原因,一是对写作有畏惧心理,缺乏自信;二是没有形成写作的思维。
在作文教学方面,笔者结合学生的写作现实和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三步走”作文训练方法。
第一步,培养学生的定势思维,即让学生先形成固定的写作套路。教学中,培养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意识;要求学生掌握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文章的结构;教授学生概念阐释、原因分析、条件分析等并列式分论点的拟写方法;教授学生开头和结尾的拟写方法等,并加强在平时写作时的运用。
第二步,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将固定的套路灵活运用。在学生掌握固定的写作框架之后,尝试几种结构和方法的融合和变通;在运用事例时,尝试一材多用的变怎样写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通;在语言表达上,尝试句式和修辞的融合和变通。
第三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文章的广度和深度。发散的根据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个基本命题。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并对自己提出的观点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然后从原因和做法上设立相应的分论点展开论述。再让学生学会针对事例进行说理的论证方法,改变议论文中罗列简单事例、以叙代议、不讲道理的现象。
笔者始终坚信,教学是一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对于教学的方法,笔者也一直不懈地摸索和实践。以上只是笔者在高三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其中不乏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同行不吝指教。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蓝光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