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两极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两极阅读”现象

更新时间:2023-12-27 点赞:19782 浏览:848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两极阅读”现象是高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经典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阅读经典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因此,语文教师要吃透经典,帮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历史隔膜。
关键词:两极阅读;高中语文;经典
温儒敏教授在《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一文中提
出:对《女神》往往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文学史的读法”,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寻找价值,并确定其地位。另一种是“非专业的读法”则比较偏重个人或行事的审美趣味,注重本文,不太顾及“历史链条”,并不看重像《女神》这种时代性、现实性强的经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典。当今许多青年读者对郭沫若其人其诗不感兴趣,评价不高,用的多是“非专业读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这种“两极阅读”现象也是很常见的。我们的教材中,文学史或评论家津津乐道的一些经典佳作,学生并不感兴趣,他们觉得这些作品与当今时代、与青年学生的心志隔得太远,读起来艰涩难懂。比如,鲁迅的作品、《等待戈多》等,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两极阅读”的尴尬。
“两极阅读”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历史的隔膜”,如何消除这种隔膜,真正领会经典的内涵?温儒敏提出分三步走,即:第一步,直觉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结合这个三步走,下面我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消除历史的隔膜,阅读经典,鉴赏经典。

一、语文教师应按照三步走的步骤,理解学生,吃透经典

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直接进入的是“名理分析”这一步,拿到一篇经典作品,浏览一遍后就去查看教学参考和评论家的观点,然后没有自己的思考就生搬硬套地将这些观点搬到课堂上去,其结果是教师似乎弄懂经典了,似乎把一些深刻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了,实际上,学生对经典还是一无所知。要想让学生弄懂经典,教师要先回到学生中去。先对作品有一个直观、感性的印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作品,提出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学生为什么读不懂,学生阅读的障碍在哪里,从而对症下药。
要想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要消除教师与经典的隔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多读书,只有教师对经典作品的作家、作品产生的时代有了深刻的了解,能够设身处地,回到作品的历史现场时,才能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了解专家对经典作品的最新解读。“文学史的读法”即“专家的读法”会给教师的“名理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只有教师将三步走联系起来,对作者、作品、读者以及他们的时整合的分析,才能真正吃透经典、理解学生,并帮助学生走进经典。
举个阅读实例,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这部戏剧要讲什么,教师也是将这样的文章处理成课外阅读,不予讲解。事实上,很多教师也是读不懂这部戏剧的,其实读不懂也是好事,这样我们就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了,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并带着这样的感受去查找资料,去了解作品产生于二战结束后的时代背景;了解荒诞派戏剧的产生、发展及其创作形式;了解看似无厘头的《等待戈多》却有轰动法国,轰动西方世界的效应;了解贝克特“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分量。当我们带着学生一起回到“阅读场”,学生才能在《等待戈多》枯燥而无厘头的对话中领悟经典的真正魅力。

二、以开放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接纳学生的异质阅读

所谓异质阅读,是一种差异阅读。经典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我们阅读经典的目的,不在于完全彻底地回归经典,而是通过读者对经典的开放性阅读,去与经典对话,从而复活、开拓经典。仔细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两极阅读”现象,可以发现,经典不自主地因其本身的光环而将普通读者置之门外。
譬如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太多的“头衔”及名誉让鲁迅及其作品“神化”,当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去阅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刻之处,从而产生很大的挫败感,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与经典的隔膜感。中学校园里曾经流传着一句带有调侃意味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很多学生也坦言“鲁迅是熟悉的陌生人”,不喜欢鲁迅作品、怕读鲁迅作品,更怕被教师点名分析鲁迅的作品,因为一分析就显示出自己的浅薄、不深刻。因此,在学习鲁迅作品的时候,教师如能以开放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允许学生的异质阅读,允许他们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可以消除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畏惧感。鲁迅是人,不是“神”,鲁迅真人也是个丰富的人,不是只会“骂人”的人。中学生不能理解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但能理解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能理解为人子、为人父的鲁迅。就中学生而言,如果能将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感悟融入文本,从这种异质阅读中读出灵感、读出会心乃至读出一种有兴味的东
西来,不是也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强求阅历不深的中学生读出专家的见解呢?鲁迅自己也曾说过:“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容易看懂。”钱理群先生提出“让鲁迅回到儿童中间”,同样,也应该让鲁迅回到中学生中间,因为鲁迅作品的难懂,而在高中教材中大量地删减鲁迅作品的做法不可取。我们要改变的是教学观念,我们不能让学生忘记鲁迅,而是要让学生能够接受鲁迅,不能脱离学生、脱离文本大讲鲁迅的伟大,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鲁迅,消除隔膜,爱上鲁迅,爱上经典。
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曾经的人和事都已经成为了陌生的历史。如果没有比文章本身还要复杂得多的相关背景和人物的详细介绍,我们甚至连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也不一定能搞得清楚。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两极阅读”现象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消除阅读隔膜,爱上经典,并尽可能准确地理解经典的内涵。
参考文献:
温儒敏.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中国文化研究,2011(1).
刘建卫.设身处地读作品,客观公正论作家:浅谈现代文学教学中文学经典阅读的“两极”现象.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3]郭继民.如何阅读经典.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5).
[4]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东江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