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为本“观念为本”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19732 浏览:846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提出要实施“观念为本”教学,通过对“观念为本”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案例的研究,以期为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持。
关键词:观念为本;化学基本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一、知识与技能”指出:“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王磊、范晓琼提出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理论,认为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设计过程主要分三个过程:以观念为核心的内容选择与分析,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情景设置和问题线索与活动组织设计。
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努力地尝试应用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以下是高一化学教学中“碳的多样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案例。

二、“碳的多样性”的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

“碳的多样性”教材内容位于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3章第1节,主要是应用第

1、2章的概念和理论知识系统学习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及用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碳酸的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及用途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掌握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巩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基本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

三、“碳的多样性”教学中化学基本观念解析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论文,发现提到的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大致有:“元素观”“物质观”“微粒观”“结构观”“物质变化观”“化学反应与能量观”“分类观”和“化学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等。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笔者认为学生在“碳的多样性”教学中可以形成的化学基本观念主要有物质观、元素观、结构观、分类观、变化观、微粒观等。

1.物质观、元素观。给出具体的物质找元素,给出具体的元素找物质。

2.结构观。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组成金刚石、石墨和C60等不同单质,不同单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从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观念。
3.分类观。物质的种类及其发生的化学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不论是物质还是变化,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

4.变化观。也称转化观。化学变化是有规律的。

5.微粒观。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形成物质是由不同层次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化学科学从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观念。

四、“碳的多样性”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

五、“碳的多样性”的教学反思

“碳的多样性”课堂教学实施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100%的学生都喜欢本节课的学习,都认为获得了知识,学会了方法;88%的学生在列举所知道的含碳元素物质时,有经过一定的思考,但是,至于怎样思考的,没有具体回答。30%的学生认为应该从分类的角度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碳的多样性”课堂教学实施后,笔者进行了反思:观念建构的教学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就解决很多问题,关键是学生真得是有所收获,而不是死学习。因为笔者发现,虽然从高一的第1节课开始,就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学习,但还是与预期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参考文献:
范晓琼.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的实施.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