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6307 浏览:207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自课改以来,教师在出公开课和示范课时都比较流行“情境创设”,好像非情境创设不能出课一般。教师们苦思冥想的不仅是课堂的环节设计,更多的是怎样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随之而来的一些弊端也显露无疑:一些教师过于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设计,过于注重让情境设计吸人眼球而忽略了教学的重难点。
【关键词】情境创设;真实;激趣;体验;连贯;拓展;创新
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先神秘的创设一个精彩的“情境”,再根据情境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不管不顾,带领学生直接去解决“问题”了。这样的课堂设计,使情境教学不能发挥真正作用,甚至影响了教学效果。怎样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还学生一个清晰、快乐的数学课堂?结合自己的听评课过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真实”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元角分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我没有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购买的文具都是多少钱。于是我从这些学生提供的中选取了一些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们观察,相同的文具谁买的最贵,谁买的最低。这样学生们在比较的过程中就学会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大小,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二、情境的创设一定要靠近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激趣”

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把教材中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要求教师在情境创设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体现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度。我在教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拿来了糖果。学生们不知道我用这些食品做什么,于是我卖了个关子:“你们可要认真听讲哦,要不然一会儿你们就不知道桔子和糖果的用处了。”当我讲到几分之几时,把桔子先拿出来。每个桔子是这些桔子的六分之一,三个就是总数的六分之三,同时也是二分之一。这样就把二分之一和六分之三进行了意义上的区分。接下来的认识把六个桔子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三分之一,每份有两个的认知就变得更加容易。糖果的作用在本课中更加发挥到了极致:老师口袋中有10块糖,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块?每份是几分之几?拿走其中的两份后还剩几块?把剩余的这几块再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些糖果的几分之几,是几块?最后剩余两块的时候,学生们都要跑到讲桌前了,因为之前的学生答对哪道题就得到相应的糖果,因此到课程快要结束时,学生们的情绪极其高涨,一节课在学生快乐又有趣味的探索中结束了。

三、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要“体验”

数学不是干巴巴的学习计算、学习解题,而是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进行数学的体验活动。因为情境的创设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情境的创设中体验到数学,应用到数学,才是教师最应当做的事情。
教学《分类》一课时,我还是没有按照教材中的例题去讲。而是在前一天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位学生明早要带三件自己最喜欢的物品到校,第二天,学生们把自己最喜欢的物品带来了,比如玩具、书籍、裙子、水果……于是,很另类的一种《分类》教学开始了。让全体学生观察,大家都带了哪些物品,这些物品应当怎样分类?你们是怎么想的?除了刚才大家的想法,还有另外的方法吗?……一节课在学生们不断的体验中开始,在不停的体验中结束。这种让学生在动手与合作的过程中进行的情境创设,无疑是最贴近学生,最走近学生心里的一种体验方式。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体验,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情境的创设一定要首尾呼应,要“连贯”

部分教师为了开课时的效果创设了情境,等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这个情境搁置一边了。我不这样认为。让情境教学始终都贯穿在课堂中,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一年级的《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们从家里拿来茶叶筒、魔方、牙膏盒、积木。我先出示了一张积木搭成的城堡图片,观察图片中都有哪些我们不认识或不知道名字的图形,看看这个图形和自己手中的哪个是一样的。学生们在比对中认识了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了解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快下课时,我提议:大家用自己手中的模型搭建一个别具一格的城堡。孩子们欢呼雀跃,积极参与。让情境的创设首尾呼应,学生们感觉不到这是专门为了这节课的引课设计的,反而以为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更加认真仔细的去感受各种图形带给自己的快乐了。

五、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蕴含预设,要“拓展”

学生在认知上有冲突,才能更加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情境的创设中巧妙的设计认知冲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基础。
《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圆的直径、半径、圆心及用字母表示它们。我设计了一个喜羊羊吃草的情境:喜羊羊的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拴在了一根木桩上,喜羊羊就在绳子长度的范围内吃草。因为课件的直观,学生们很容易就认识到喜羊羊吃草的活动范围其实就是一个圆,绳子的长度其实就是圆的半径,木桩就是圆心,标出了字母O、r、d之后,我突然提问:“喜羊羊吃草的整个范围叫做圆的什么?”吃不到草的地方又叫圆的什么?正好在圆的上面的点又叫什么?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圆上、圆内、圆外的概念,而圆上、圆内、圆外在本课的教材中是没有的,所以情境的创设也要为知识的拓展做好准备。

六、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开动脑筋,要“创新”

曾经从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中国的孩子都不愿意学习数学,因为“太难了”。我的一个学生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到了美国去定居。两个月后,我收到他的第一封信:“老师,这里的环境太好了,有很大的操场,有很多的体育器械,还有很多很多佩服我的同学,因为我每次考数学成绩都是100分。你知道吗,他们这里的小学四年级才学到100以内的加减法,而我在家里的时候就学到了小数乘除法了。所以做这里的习题,我都不用动脑筋。哈哈,老师,如果咱们的四年级数学也这么简单该有多好啊。”是啊,我们的教材对学生来说真的是比较枯燥比较难懂的。但是只要我们在讲课时开动脑筋,在备课的时候多有一些创新想法,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这一切不是不可能的。
小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公式推导。教材中只是简单的提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我在备课时进行了思考和创新。让学生们回家后自己随意的制作一些圆柱和圆锥,并没有强调是等底等高,同时还要求学生拿几个保鲜袋。上课了,我提问圆锥体积的公式,有的学生提前看过书,知道答案,于是进行了往套着保鲜袋的圆柱和圆椎中倒水的实验。经过实验,学生们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时候,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我进行了创新提问:“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在什么情况下体积是相等的?”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听完了孩子们的答案,我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们观察,很快就得出:等底等高时,不可能体积相等;圆锥和圆源于:论文封面www.618jyw.com
柱的底相等,高是圆柱的三倍时,它们的体积相等;圆锥和圆柱的高相等,底是圆柱的三倍时,它们的体积相等。为了让他们能记住这些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我用了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3高富帅的圆锥遇到1矮穷挫的圆柱,他们的体积相等。”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科学的组织创造一个愉快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真学习,既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积极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种能力、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切的一切,都从情境教学开始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