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课堂教学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初探学士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5870 浏览:159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教案的线性过程,而是不断调整,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生成、预设生成、引导生成、拓展生成,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 科学教学;动态生成;生命活力

一、尊重生成,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动态生成的前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就科学课堂教学而言,现场生成是彰显学生探究悟性、思维灵性,丰满人性的独特学习生态的真实反映,是学生自觉凸现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互动的生态关系.因此,作为教师理应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例如,在执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一课时,按照教学预设,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物质颗粒的大小,液体温度的高低,是否有搅拌.课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再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当我引出这三个影响因素后,正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却发现还有一只高举着的手臂.我便问道:“你觉得还有什么因素吗?”
生1:和食盐的温度不同也有关.
我一愣,想想也有道理,我并表扬了他,“教师也没想到,你真了不起”.转而又发现了几双欲言不止的眼神,索性让他们说个够吧.
生2:我认为与搅拌的方式也有关.
生3:与搅拌的快慢有关.
生4:与空气流动的速度也有关.
生5:我觉得与空气流动的速度无关,那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生6:与玻璃棒大小有关,与容器的大小也有关.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知道,课堂上当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喷薄涌出,各个学生沉浸在自己的喜悦与自豪之中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把精心预设的教案起来,让富有灵性的现场生成作主.正像布卢姆所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尊重和珍视课堂的生成势必成为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

二、预设生成,即时利用生成资源——动态生成的基础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科学课堂动态资源开发意识.合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实验,在宽松、愉悦的平台上,不断生成新的课堂资源,提高科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空气”这一节的教学中,有一个活动:“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含量”.教材中是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及变浑浊的快慢.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结果各小组汇报探究情况时,均回答石灰水和未通入时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学生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显得有些乱.幸好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本来就很低,而用针筒通入的空气很少,效果确实不明显.我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说:“请安静下来,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猜想.学生提出了“广口瓶中盛的可能不是澄清石灰水?”“可能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可能我们通入的空气太少?”等三种猜测.前两种猜测,学生很快就用事实和实验推翻了.对第三种猜测,我先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多通入空气呢?”有学生提出用打气筒,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气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不源于:毕业www.618jyw.com
一会儿,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拓展生成,创造生命活力的课堂——动态生成的亮点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情境性,即时性.面对富有价值的学生提问,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例如,在执教“物质的酸碱性”一堂课时,讲完pH试纸的使用以及pH的有关知识后,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学会pH试纸的测试有什么用吗?”学生站起来回答:我认为有用,通过测某些体液的pH,能知道人的健康情况,通过了解土壤的pH,农民伯伯能因地利宜,使农作物获得丰收.教师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人们通常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之为酸雨.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测某地区的雨水的pH,了解当地的污染情况.”但是,碰巧外面正下着雨.一位学生提问,教师,我想测一下罗凤地区下着的是不是酸雨?对于学生这一突如其来的提问,教师该置之不理,还是因势利导,调控引导呢?经过瞬间的脑筋急转弯后,教师理智地选择了后者,拓展了教学的生成,构建了生命活力的课堂.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在我看来,只要教师能够站在生命的高度上,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运用动态生成之观点,我们就能有效地把握生成,驾驭生成,我们就能为课堂创造无法预设的精彩.
参考文献:
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7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