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唢呐音乐创作脉络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28951 浏览:1328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唢呐,以其最具中国特色、最有民族特点、最具群众性的音乐内涵而成为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据初步统计:在我国多年来被用于各种形式的演奏活动中的唢呐曲大约已近千首,其中民间乐曲,地方戏曲音乐移植,以及创作乐曲的比例大致相同。假如加上以唢呐主奏的鼓吹乐曲,则唢呐曲的数量可能更多。很多年来,唢呐音乐创作使得无数唢呐演奏者和民间艺人逐渐走向广泛的社会,并期待着以音符形式借助唢呐的媒介呈现主观世界和客观现实。倘若仔细解读唢呐曲可以发现,它们是以广阔的客观世界作为创作者的审美对象,以现实生活的表层为音乐题材,赋咏现实,包括艺术地再现与表现现实生活现象、民俗、风土人情或表演者感受等方面。但是,从众多唢呐曲成品中不丢脸|英语教学论文|出,由于自身知识和文化的缺陷以及地域经济和审美局限的制约,唢呐曲只是对现实生活和客观世界的感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作为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种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感受方式,唢呐音乐的创作没有创作范式和创作风格,只是流于一种创作形态或形式,表面化的题材没有转化为内在的创作深化。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不同阶段唢呐音乐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曲目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索唢呐音乐的创作环境和创作基础及唢呐音乐创作未来的发展道路。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含前言)前言部分先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并先容了唢呐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辉煌成就和重要地位。建国以来,唢呐与其它民族乐器一样,无论是在演奏形式、表现技巧、曲目创作、传统音乐整理、学术论著、教学育人、求新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和过去相比,唢呐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第一章至第三章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唢呐音乐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每一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代表曲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唢呐音乐创作的因素。通过研究,本文以为|教育论文网|,中国的唢呐音乐创作,是具有时代性的“据实而声”,对文化生态具有依靠性,若想中国的唢呐音乐创作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突破创作的局限性,以“扬弃”的态度、包容的心胸来理解多元音乐文化;走专业创新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关键词】:唢呐音乐创作据实而声文化生态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5英文摘要5-8前言8-11一、本论文研究背景8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8三、中国唢呐音乐概述8-11第一章建国始到前的十七年间(1949-1966)——传统民间唢呐音乐的收集与整理阶段11-15一、社会文化背景11-12二、曲目特点12-13三、代表曲目分析13-15第二章“”的十七年间(1966-1976)——停滞阶段15-17一、社会文化背景15二、曲目特点15-16三、代表曲目分析16-17第三章“”结束后改革开放至今——蓬勃展开期17-25一、社会文化背景17-19二、曲目特点19-20三、代表曲目分析20-25结语25-29参考文献29-30后记3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