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课程关注学习起点,调整课程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28500 浏览:131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仅仅是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应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信息化生活与学习环境,学生学习信息科技课程之前的实际起点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学生的学习起点究竟改变到了何种程度呢?那么,我们有必要调查这种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调整到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中去。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上海市高一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起点调查,期待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
● 调查概述
调查目的:寻找高一学生在开始学习课程之前的真实水平,尤其是在知识储备、学习方式及兴趣方面,并将调查结果与正在执行的课程标准及教材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差距,用以准确调整课程标准的修订。
调查工具:本调查的工具包括访谈提纲以及自编的《高中学生学习水平起点调查问卷》。问卷聚焦于学习经历、学习兴趣和倾向、知识储备三个维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调查内容,知识储备部分的问题涵盖了高一年级即将要学习的主要概念。
调查对象:每年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市17个区县的30所中学抽取约1万名升入高一的新生作为调查对象。
数据容量:本次调查采用集中定时的网络问卷调查方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问卷调查。2010年有效问卷10044份,2011年网络调查共有10567份有效问卷。
● 数据统计及分析

1.入学前的学科学习时间及学习方式

(1)学习时间
按照上海课程方案,初中阶段信息科技的学习时间为一年。从图1可见,学习时间为两年的学生人数占34%,学习时间为三年的学生比例为7.14%,没学过的学生仅为3.13%。因此,约97%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较系统地学习了信息科技知识,零起点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而大约41%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时间超出课程标准的规定,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前,其学习广度或深度超过原有的要求。
(2)学习方式
约82%的学生获取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渠道是课堂,来自“同伴交流”和“阅读网上教程”也是大多数学生获取信息科技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下页表1)。选择“请教老师或家长”或“阅读帮助手册”的人数各占30%左右,选择“学习相关书籍”的人数仅为23.76%。因此,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通过“同伴交流”学习也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
(3)学习兴趣
超过80%的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性别差异方面,对信息科技“很感兴趣”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一倍多,女生选择“不太感兴趣”的人数约为男生人数的一倍,因此男生比女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城乡差异方面,市区、郊区学生对信息科技的感兴趣程度无显著差异。
(4)行为倾向
使用电脑的倾向,92.05%的学生选择“娱乐”,57.21%的学生选择“学习”。关于上网倾向,选择“聊天交友”、“看视频”、“查找学习资料”、“发帖子听音乐”、“玩游戏”这几项的学生人数均超过70%,选择“下载(图片、铃声、软件等)”、“写日志”的学生人数超过50%。说明学生使用电脑和上网的行为具有娱乐化倾向。

2.入学前已经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1)网络搜索能力和基础概念
只会使用关键字搜索的学生占24.04%,会使用关键字和按类型搜索的学生占78.78%,会使用高级搜索的学生占22.15%。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的主要概念,学生的掌握情况如图2。
如图2所示,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除了“URL”学生较为陌生,其余概念80%的学生都听说过,尤其是“网络功能”、“IP地址”、“路由器”、“局域网”等概念,有超过20%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但是在访谈中发现,认为自己已经理解的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对这些概念的了解,来自于生活中连接网络的需求,而对于IP地址的分类等内容,大部分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因此高中阶段网络基础的教学,在教学策略方面,要加强对概念的辨析,结合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真正理解。
(2)信息安全意识
对于预防病毒和,89.94%的学生选择“安装杀毒软件”,61.7%的学生选择“定期升级病毒库”,75.86%的学生选择“安装防火墙”,17.89%的学生选择“定期备份数据”。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达到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
(3)计算机软硬件
调查数据显示,仅仅10.23%的学生曾经组装过计算机,20.71%的学生认识一些部件并知道部件性能的指标,32.38%的学生认识一些部件但不了解性能指标,36.69%的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不了解。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硬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达不到高中阶段“能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关键部件和技术指标”的要求。对于软件的安装,82.3%的学生会安装和卸载软件,6.2%的学生会安装软件但不会卸载软件,2.9%的学生不会安装软件但会卸载软件,8.6%的学生既不会安装软件也不会卸载软件。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软件的安装和卸载。
(4)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技能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使用工具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软件的熟练程度由高到低是Word、Windows XP、PowerPoint、Excel、Photoshop、Fro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ntPage或Dreamweer、Flash。学生对排在前五位的软件的掌握程度达“熟练”和“一般”的比例为79.22%、75.09%、73.4%、54%、44.55%。这五款软件是小学及初中的必学软件,且平时使用率较高,故掌握程度也较高,因此高中阶段不应再将软件的操作作为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地图版教材以项目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Word中邮件合并、修订、样式、索引和目录、插入特殊符号等技能,这些技能由于学生不常用,掌握程度相对较低。 (5)算法模块
对于算法模块中的主要内容,选择“理解”的学生比例在5%~14%之间,选择“懂一点”的学生比例在13%~28%之间,没有接触过的人数均超过50%,而对各种程序设计语言,各类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人数的百分比均不超过10%(如图3)。因此,大部分学生对算法、程序设计虽有一定了解,但总体上比较陌生,算法部分的教学应该成为高中阶段重点要突破的内容。

3.相关性分析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的关系,它反映了变量之间不十分严格但却存在着的依存关系。相关系数r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和密切程度,其数值范围为-1≤r≤1。当r>0时为正相关,当r<0时为负相关,当r=0时则表示两个变量不相关。r的绝对值越接近1则表示两个变量关系越密切,而越接近0则表示两个变量关系越不密切。r的值在0.3~0.5之间为低度相关,在0.5~0.8之间为显著相关,大于0.8为高度相关。笔者采用SPSS软件对几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1)技能的相关性分析
笔者罗列了高中教材中涉及的操作技能,并对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掌握程度与邮件合并、修订、样式、索引和目录、插入特殊符号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Word掌握程度与邮件合并、修订、样式、索引和目录、插入特殊符号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35、0.203、0.261、0.223、0.288,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小于0.05,故拒绝零假设,认为Word掌握程度与邮件合并、修订、样式、索引和目录、插入特殊符号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密切。这意味着会使用Word的学生大部分人并没有掌握邮件合并、修订、索引和目录等技能。可见技能的学习本身缺乏严格的顺序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这也意味着在课程标准修订中,不必为操作技能设置严格的逻辑顺序。
(2)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各知识点的相关分析
算法模块中一些知识点的相关系数大于0.8,如表3所示,且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故认为具有高度相关性。
调查结果印证了原算法模块中知识逻辑顺序的合理性,知识的先后顺序应该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应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例如,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数组-排序-查找。应该在课程标准的修订和教学中坚持和延续这样的逻辑顺序。而除了逻辑性,还应注重整体性,要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知识。
● 课程标准调整的思考

1.内容结构的调整需要基于学习起点变化的特点

学生学习起点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常识性知识”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方面,而在“原理性知识”方面并无任何提高,这就是当前学生学习起点变化的显著特点。2004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以及随之编制的教材,在时隔近10年之后,一些需要教学才能学习到的“新知识”,当下已经成为学生在生活语境下的“常识性知识”。例如,“网络的功能”、“软件的安装和卸载”、“信息安全及防范”、“工具软件的使用”、“网络搜索”等内容,80%以上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约占6~8课时,因此这些内容的设置在当下已经没有意义。而“网络分类、路由器、计算机系统、信息压缩”等内容,约10~15课时,50%左右的学生能达到“操作过”、“知道一些”及以上水平,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过,或者在生活情景中有所感悟和体会,即使在知识的完整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但是基本符合学习要求。而“原理性知识”,如TCP/IP协议的原理、信息编码的原理依然是空白,算法模块的内容学生也知之甚少。
因此,高中阶段的内容结构的调整,要基于学生学习起点变化的特点,重新思考高中生的信息素养究竟定位在什么层次与水平。原课程标准兼顾常用工具软件的技能操作,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初中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起点的现实,而在当下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常识性知识源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和技能操作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应该再成为高中教学的重点,而应该将学习重点放到对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要突出学生在思维发展方面的要求,体现“信息科技”中“科”的内涵,用“大概念”贯穿高中的课程内容。
内容结构的调整,首先,要删除一些学生已经掌握或者与初中阶段重复的内容;其次,将一些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意义的内容进行深化或者拓展;此外,要从知识的逻辑结构角度,对高中的内容结构进行补充;最后,伴随技术的更新,当学生逐渐厌烦了传统的工具软件,而被新技术所吸引时,课程亦需要提供弹性的学习空间适应这种变化。因此,这种变化将一直存在,而且我们难以预测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将在什么时候发生。

2.学习方式有改进,高中阶段要进一步深化

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依然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而关于学习方式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能通过同伴交流学习,自学的学生比例也占了约30%~40%,说明学生主动去探究的意识较好,有着这样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进入高中,将对高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区别于初中对“操作技能”的探究,高中阶段需要让学生理解信息科技的一些简单原理,因此高中阶段要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探究“操作”的基础上探究“技术背后的原理”,尝试学习信息科技中一些“为什么”,从而体会信息技术蕴含的智慧。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各种各样的结论,尽管他们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但是智慧并不一定可以同步地成长,因为人的智慧与认知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杜威说:“科学教育在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方面,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教科学方法跟教思维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杜威在那个时候就看到了科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一些。
● 结语
课程不可避免地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如此,而这种影响是持续不断的,当前信息科技课程发展的两对主要矛盾:一是相对不变的教学内容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之间的矛盾,二是相对不变的教学内容与不断提高的学生起点之间的矛盾。此外,对课程核心价值的争议而来的不稳定的视角,冲击人们沉潜下去深入持续进行教学研究的信心。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在高中的课程内容方面进行调整,提供相对稳定的核心内容以及留出弹性的课程空间,才能使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符合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走出特色之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