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青团高校共青团帮扶“三困生”群体工作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7675 浏览:239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三困生”的教育工作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共青团应积极认真地投入“三困生”管理工作,认真分析特殊群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并形成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关键词:共青团;三困生;群体

一、研究背景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影响不断显现,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在这种重压下,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逐步演变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能否克服困难、顺利毕业和成功就业,关系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共青团必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重要堡垒作用,通过不断开拓新途径、灵活运用新方法、研究新机制,切实帮助这一特殊群体,从而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二、研究意义

面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共青团工作者不仅需要在不同的学生群体差异中找问题,还要通过科学的教育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挥各种积极因素,从而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1.落实“以生为本”的需要

以生为本就是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只有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引发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高校只有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2.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大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和特点。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要妥善解决学生厌学行为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深入研究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及心理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学校的管理和时展的要求相适应。

3.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构建和谐校园就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和谐。因此,充分重视高校特殊学生群体问题的研究,分析特殊学生群体的行为特点和产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管理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殊学生群体消极行为的产生,最终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构建和谐校园。

三、“三困生”类型特点

1.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目前,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偏远地区、城市下岗家庭等,平时的日常支出诸如吃、穿、行方面与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之间差距比较大。笔者随机抽取500名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其中有15名学生月生活费达1500元以上,99名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1500元,328名学生月生活费在500~1000元;8名学生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经济条件下学生的生活费差距是非常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自我封闭心理,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情况。

2.心理困惑

心理困惑是指大学生内部心理因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失去平衡,导致出现心理适应、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其原因可能来自于学习、家庭、情感、就业、社会等多个因素,加之部分学生受挫能力较弱,比较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烦躁、抑郁、孤独、畏惧等心理问题,成为威胁学生、学校和社会安全的潜在诱因。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很大,学生平时受挫折教育的机会较少,心理承受能力差,当遇到现实问题时,他们常选择逃避或行为偏激。

3.学业困难

许多大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都是比较拔尖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学生之间层次相当,不同程度的努力方向与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感到不适应。这种心理上的极度落差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现象。此外,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多以高考为目的,对今后所学专业知之甚少,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从而引发由专业不满意或者不感兴趣,发展到逐渐抵触专业学习、厌烦学业,进而导致功课不能通过的情况发生。同时,部分学生受社会“读书无用论”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出现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沉溺于虚幻世界的网络游戏,学习目标不明确,考试出现行为,甚至导致学籍被取消等问题。

四、高校共青团帮扶特殊群体学生的机制

高校共青团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大学生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1.以“三困生”档案建立为基础,加强管理

高校共青团应认真做好“三困生”档案的归纳工作,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班级团支部布置相关工作,班级团支部通过日常了解和主题班会等形式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本支部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建立档案,以便于对“三困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帮扶。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帮扶。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对经济困难学生加强心理疏导,从精神上进行鼓励,增进人文关怀。

2.以院、系、班心理咨询机构为依托,加强引导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心理问题学生。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成立院、系、班“一体”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同时还要以辅导员和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为依托,班级团支部和全体团员作为心理安全的咨询员、信息员和宣传员,充分发挥团员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共青团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难题。

3.以“校园之星”为榜样,加强教育

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校园之星”评选,从不同角度选出有代表性的“校园之星”,让学生中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以“校园之星”的事迹来激励特殊群体学生,加强对广大团员的教育和引导。

4.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依托,营造氛围

高校共青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解决“三困生”的困惑大有裨益。要注意既要发扬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挖掘本校特色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既注重改革、创新,又注重形成稳定的传统。

5.以家校合作联动机制为纽带,促进教育

家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校合作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高校共青团要找准“三困生”家庭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家庭教育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能够符合每一个“三困生”的个性特点,从而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

6.以个性化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指导

高校共青团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把共性理论教育和针对“三困生”实行的个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叠加已有的思想或观念,而必须是一个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意识强化的表现,是学生内心的一种自我碰撞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进行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教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影响力和鲜活的生命力。高校共青团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三困生”在内心树立起坚定的信念,明确人生目标、激发个人潜能、合理规划人生。

7.以价值观教育为抓手,指引方向

目前,符合“三困生”特征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和正常学生相比更加脆弱。身处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芜杂的信息中,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尤其对于“三困生”,心灵的教育尤为重要。所以,应注重对“三困生”的人格培养,让他们形成合乎主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够独立经受困难和考验,走向成熟。
“三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校园的构建。高校共青团应积极认真地投入“三困生”管理工作中来,认真分析特殊群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并形成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责编:赵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