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浅谈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6279 浏览:206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诗歌被称为文学的极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里程碑。重视诗歌阅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鉴赏能将学生带入作品中的情境,获得了对主题对人物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鉴赏
我国诗歌发展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从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歌,到汉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乐府诗和建安文学,尤其到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便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而且艺术手法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诗歌被称为文学的极品,即“文学之上乘”。诗歌鉴赏为何在高考试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呢?其重要原因是,诗歌鉴赏是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因此,诗歌鉴赏便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鉴赏诗歌的重要性

1.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以及今后发展深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条件,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诗歌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如李白诗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嗨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诗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诗句,都能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无疑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和联系的能力。

2.能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我认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储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这些是欣赏诗歌的前提和条件。但与小说、散文、戏剧相比较而言,诗歌又有它的特殊性。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又往往高于现实。诗人大多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学生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隔阂感。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无论是着远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的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诗歌鉴赏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鉴赏诗歌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①考生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把握不准;②综合分析能力不够,思路不清晰;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③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这样势必导致不是漏项就是言不由衷或者错答。如我让学生鉴赏《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结果,学生对这首诗有着不同的分析和鉴赏,出现了诸多失误,现举几例:

1.言不由衷

部分学生因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在答题时,没有办法将自己所想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也许想得很完整,而答题却很糟糕,犯了言不由衷、似是而非的错误。有学生对上面问题的回答是“整首诗在围绕‘折柳’描绘城中景色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一份思念故园的安乐心境,‘折柳’自然是诗眼”。还有学生答道“一、二两句中,诗人先写洛阳城寂静异常。三、四句写从玉笛声中,诗人感受到一种‘折柳’的感觉,这是全诗的重点,诗人由此产生了故园情。”以上分析存在一定问题,这样做答怎么能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怎么能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2.当作读后感

有的学生做答“读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人感觉心静了许多,我们就应该像诗人一样思念故乡。把‘折柳’作为关键是可行的。误把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的初步鉴赏,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当作读后感来写,进行阐发性的理解和发挥,这也是不符合初步鉴赏和评价的要求的。

3.评定式鉴赏

有学生只根据题目要求,评定式鉴赏,脱离原文,简单一笔,像老师写操行评语一样进行回答,寥寥几句,缺少对原文的准确分析,这样的鉴赏虽紧扣欧力题目要求,但由于脱离了原文,评定式的句子没有了依据,分析也是不全面的。

4.引经据典

有的学生在考试时生怕鉴赏不全面,竭尽鉴赏之能事,潜心钻研,引经据典,与原诗进行分析比较,难免挂一漏万。

5.缺乏分析

在鉴赏诗歌时,学生往往将诗句当成一个个例子,只用于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
总之,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纯洁心灵,提高文学素养。我们通过诗歌鉴赏,整体感知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作者思想感情;抓住简洁精炼的语言,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透过意象去寻找作者所寄寓其中的内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诗歌,深入诗歌与作者之间,较高水平鉴赏到诗歌的真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