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卡巴列夫斯基卡巴列夫斯基《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op38》演奏技艺提示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29509 浏览:1265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归纳《卡巴列夫斯基二十四首前奏曲》中四种运用最为广泛的演奏技巧要点,并提供练习指导,意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演奏这套作品。其中的“踏板的应用及其版本比较”,展示了不同演奏者和乐谱版本对第10首升c小调前奏曲所做的踏板诠释。
关键词:卡巴列夫斯基;前奏曲;演奏技巧;踏板

1. 左右手交替演奏的技巧

B大调前奏曲(第11首)的第13—17小节是一个典型的华彩片段。刮奏一般的快速、华丽的音响效果,不仅要求音头的干净和指尖均匀的力度,更是对左右手衔接的默契程度的考验。根据笔者的经验,右、左手的手腕先后做“提落”的衔接动作来完成,将更利于时间的把握和手腕的放松。
此外,为每个下行的华彩句设计一个减弱的力度转变,也可以对音量的控制有所帮助。如果借助左踏板、右踏板逐渐释放的润色,会达到更理想的音响效果——如该曲的的第

4、5小节。

再以降e小调前奏曲(第14首)为例,它是一首要求双手精湛地交替演奏的练习曲,其音型和风格都与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第六首非常相似:Prestissimo possible——尽可能地轻盈、敏捷。关于这首前奏曲的练习,笔者有三点建议可供参考:
首先是动作的平稳,尽最大可能避免一切多余的动作,手指不要远离键盘。这不仅包含对下键时准确性的意义,同时也是弹奏出良好音色的保证。
其次这首练习曲是对指尖灵敏度的考验,应在手掌放松的情况下,保持第一关节的站立和指尖的敏感。为了避免指间的粘连,整个手指可保持与琴键的一点空间,触键后尽可能快地离键。依据笔者的经验,快速离键可以通过指尖在键面上微妙的上下滑动收到不错的效果。
最后,可以通过变节奏练习,即两个音为一组的符点练习加强两个手指衔接配合的默契程度。

2. 多层次、复调的演奏技巧

“通常,人们会认为只有在练习复调作品时才需要分声部,这是不正确的……即使在主调音乐作品中,有时在一个线条或声部中实际包含着几个不同的层次。应当通过分声部的练习,使每个隐含的层次各自完美地连接起来。”
在卡巴列夫斯基的前奏曲中,多层次的演奏技法更多地体现在主调作品中的单手演奏中。有时候是右手弹奏两声部,表现在e小调、a小调、b小调、d小调等前奏曲的乐段中;有时候是左手弹奏两声部,表现在C大调前奏曲、G大调前奏曲、g小调前奏曲的一些乐段中。
在d小调前奏曲(第24首)的部分片段中,右手需要同时演奏以八分音符为主要构成的旋律层和16分音符组成的和声层,练习时可通过触键方法和音色上的差别区分二者。考虑到触键的速度、力度、角度以及运力的方式都对声音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弹奏这里的和声层时手指要收敛控制好音量;而旋律层则发挥弹奏八度的优势,搭好手掌的“架子”,,特别是右手小指要勾勒好旋律音,特别是不要忽视旋律线的起伏变化。
分声部练习前,需要标注好两声部合奏时的指法,然后严格按照它做分声部分解细部的练习。做到把每个声部、线条与层次的音色有所区别,体现出他们各自的独立意义。
再以A大调前奏曲(第7首)为例,这首由对比复调的织体形式写作的前奏曲,风格忧伤、细腻,触键方法以贴键为宜。由于乐句较长,并且其中包含了许多小的乐节的特点,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长句子的整体走向和乐节之间的呼吸感。而多声部的音量平衡和对应需要依靠耳朵的倾听仔细地把握。

3.演奏分解和弦的技巧

在卡巴列夫斯基的24首前奏曲中,不乏一些曲调轻盈快速、具有炫技的托卡塔风格的前奏曲,如G大调前奏曲(第3首)、b小调前奏曲(第6首)、升c小调前奏曲(第10首)、降e小调前奏曲(第14首),它们都以分解和弦为主要织体或背景层。演奏分解和弦时,要做到使每个音的触键均匀、平稳、颗粒性强,,因为每个音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可参见b小调前奏曲1-4小节。
笔者认为,放松是能够流畅弹奏分解和弦的前提。将每个音弹奏的非常均匀则要依靠训练有素的听觉。弹奏这样的分解和弦时,可以借助一些手腕的动作——将手指甩向键盘的动作可以帮助手指保持平衡。而大拇指不弹奏旋律音的时候,它的力量须谨慎对待。
不少学生忽视了四指在弹奏分解和弦时转移力量的作用,而使得分解和弦在快速弹奏时显得含糊不清。
当分解琶音作为一种背景层存在的情况时,必须更加小心准确地使用掌关节以前的力量——而不是利用手腕向下“压”的力量,保证音头的干净程度,比如G大调前奏曲的第3-8小节。
著名的钢琴演奏家瓦尔特吉泽金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在弹分解和弦时“有些人认为四指的力量比较弱,因此在弹奏分解和弦时试图用力量较强的三指替代它,这样做是绝对不允许的……应当首选属七和弦及减七和弦进行练习,因为在此所有的手指都能得到练习。”

4. 踏板的运用及其版本比较

这一节所探讨的踏板的运用及版本比较,是以卡巴列夫斯基24首前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升c小调前奏曲(第10首)为研究对象,探讨实际演奏中不同演奏者对踏板的处理风格。笔者分别以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1903年—1989年)、Gabriele Gorog以及1955年出版于莫斯科的《卡巴列夫斯基两首前奏曲》(以下简称《卡前奏曲两首》)的乐谱为例,旨在提供学习和演奏者更为广阔的思路。
谱例1中国论文中心www.618jyw.com
升c小调前奏曲第1-3小节
如谱例1所示,霍洛维茨通过右踏板的由浅至深的踩踏达到烘托乐句渐强的音响效果——而不是一开始就达到踏板的最大工作区,也是对该乐句所处的较低的音域及乐句行进中所包含的多个和声的考虑。踏板如果能够把音量平稳、持续地推到强持续音上,将能丰富音色、烘托乐句的紧张度;反之,则使音响含混不清。
《卡前奏曲两首》中的踏板,常用来增加已被弹奏的单音的音量(重复句并不总是如此)。这个版本的踏板常常更乐于制造音响上的新鲜感和意外感,这个特点还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体现出来:谱例2升c小调前奏曲第1-3小节
对随即开始的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618jyw.com
一个长琶音的、半音化特征的乐句,霍洛维兹的踏板处理注重长线条的把握,只在长句的上行或下行的结点处更换踏板,在他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微妙的踏板运用下,整个乐段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同样的乐段,《卡前奏曲两首》乐谱中的踏板处理则是短促突发式地,加强了下行片段中的上行因素,使这个乐段产生了音响上的意外转折及紧张度。同时,这个版本在踏板积聚一个完整洪亮度的过程中,提供了部分更换踏板的授意,这对技巧一般的演奏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法。但是演奏者必须通过谨慎的踏板控制和聆听,避免音响上有断裂的感觉(参见该曲第6小节):
演奏家Gabriele Gorog在踏板的使用上则相对少的多,只是在 “ff、strepitoso”处用一个长踏板,帮助声音的积聚。在音响的整体效果上显得质朴一些,但是可以随时灵活通过手指的控制作出细腻的音色变化。
不过Gabriele Gorog在乐段A变化再现时,即主题材料陡然升高到键盘的最高一个八度,许是出于追求音乐变化的考虑,亦或是不必再顾忌踏板积聚过多的泛音,也使用了比较多的音后踏板:
升c小调前奏曲乐段B的第一乐句,音乐风格显得阴郁、空旷,《卡前奏曲两首》的乐谱和霍洛维茨的演奏都突出强调同一和弦在三个八度音域的混响的宽阔感,而Gabriele Gorog则更重视旋律音的明晰。演奏装饰音的部分时他缓慢地释放掉右踏板,直到下一个四分音符出现时,才重新再踩下去。这样的音响效果听起来造成了一种内敛的忧伤感。
演奏风格上而言,霍洛维兹的演奏似乎既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有诗情画意的雅致趣味,舞台效果极强。他的演奏常能通过踏板制造出铿锵有力的金属般音色,又能为听众带来梦幻般的柔美音响,演奏这首前奏曲的时间为2分18秒。而Gabriele Gorog的演奏更多地依赖手指的控制,其踏板注重细腻的变化,较少使用长踏板,他演奏这首曲子的时间为3分27秒。
《卡前奏曲两首》的乐谱对踏板的处理独具匠心,可供演奏者作为对新思路的探索。
结语:鉴于本文并未展开笔者在《卡巴列夫斯基二十四首前奏曲(op38)》与俄罗斯民间音乐、自然调式、20世纪作曲技法等联系的研究,难免偏颇,不足之处,望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乐谱:"Dmitir Kabalevsky Twenty-four Preludes Opus38 for Piano "MCA Music A Division Of MCA INC
书籍类:
(俄)M 阿兰诺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Z],Stanley sadie, publish limited, 2001
[3] (美)库斯卡特著,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