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教学改革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革新一些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4758 浏览:109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备受瞩目的全国第八次会议课程改革一路风雨兼程已经走过了十三个年头。此次课程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通过参与课程改革,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涌现了一批敢立潮头引领课改的教坛新秀,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喜人场面。然而在众口一词得叫好声中,在这种看似繁荣的背后,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于繁忙的听课、评课之余,沉下身子,冷静思考,仍有一丝隐忧:我觉得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拨开迷雾,去伪存真,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反思提升,去努力打造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高效语文课堂。

一、转换角色,变“讲问课堂”为“学导课堂”

我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教师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原原本本不加分析将材料内容一股脑硬塞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晕脑胀;教师台上当演员使出浑身解数,学生台下做听众一片茫然。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不仅严重约束了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大大减损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实施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在逐步得以落实,语文课堂教学也一扫“满堂灌”的阴霾,朝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迈进,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地 “讲”,取而代之的是连续不断的“问”,依然是教师不放心,不放手,把学生牵的紧紧的,对教材内容统的死死的。譬如一堂阅读学课,教师往往是根据课文情节发展的脉络,按部就班地提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循着老师的问题的思路,通过走进文本依次回答出来。显然,这种变化与教师的“满堂灌”相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这种“满堂问”,依然不能完全放开学生的手脚,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主题作用发挥的问题,依旧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经常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完全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点化、引领、激励,点在困惑处,拨在歧途上,连在衔接点。因此,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彻底革命,就必须充分彰显学生主体作用,变“讲问学堂”为“学导课堂”。特别是当前正在进入攻坚的语文课堂,在步入改革深水区的时候,必须树立“以生为本,以学为重”的课改意识,引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多学少教,先学后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面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拓展思路,从“内容理解”到“语言表达”

语文,顾名思义应该是语言文字,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全部内容。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比较注重语言表达训练的,沿袭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仅考一篇作文。透过一篇文章,就能看出考生的学识、视野、胸襟和语言表达能力,千百年来,这其中不乏有识之士,也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出现了大量五花八门的繁琐分析,在语文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尤其是理解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表达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弱。尤其是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趋势有增无减。语文教学中,大量的习题训练,让学生舍本求木,繁琐的阅读分析,使学生索然无味,标准化考试方法的引进,更是扼杀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创造能力。课堂上,教师投入精力最多的往往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考试时,基础知识部分中阅读理解的比重有增无减。认真反思这些年我们的语文教学,丢失的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这一关键内容。一到语文课,教师往往抓住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解读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至于文章是如何表达的,课本中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留白部分,要源于:标准论文www.618jyw.com
么束之高阁,不闻不问,要么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我们说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方式,现实生活中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通过语言表达这一标准来做出评判的,而语文教学的重心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忙拓宽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既注重引领学生进行内容理解,又不放过语言表达这一能力训练点。

三、调整重心,纠“过度拓展”为“适当延伸”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文本拓展成为这次课堂改革的一大亮点。于是乎拓展延伸成为语文课中教师必不可缺的内容,无论要与否,教师全盘搬来,无限延展。客观的讲,适度的拓展的确延伸了学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起到了新课程提出的用教材的目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并没有把握好拓展延伸的度,造成了文本内容与拓展延伸的轻重倒置,如同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这不仅没有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甚至连文本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都没有抓住。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文本内容与拓展延伸的度,做到相得益彰。恰到好处。笔者认为,从具体操作的层面上讲,首先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其次才是根据课文的需要进行适度拓展。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教海亦无涯,探索无止境,特别是在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潜心钻研,认真反思,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全力打造优质高效、富有活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语文课堂,才能全面提升语文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1

2.3期P19-22

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10.10期P22-32
[3]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1

1.9期卷首

【注 释】
学导课堂:
由越派领军人物周一贯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即“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先学后教,多学少教”。
拓展延伸:
实施课堂改革以后,提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即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拓展视野,开阔眼界的一种新方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