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课后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对中考命题示范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6787 浏览:208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考语文试题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第四学段(七~九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一次终结性考查与评价。中考语文命题必须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坚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材课后练习则是对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的阶段性考查,它是编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与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精心编制的。由此可见,中考试题与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考查与评价的目的相近。相对而言,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教学实践,教材课后练习更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也更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因此,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对中考命题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从题型看,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主要包括整体感知题、语言揣摩题、多元开放题和熟读背诵题。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长张传宗在《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文中也指出,课文练习应着重练语言。可以说,语言揣摩题是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最重要的一种题型。《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语言揣摩题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必考题之一。如何命好这类中考题,是命题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命题者除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掌握考点“揣摩语言”的内涵和各种考查方式外,还可以学习借鉴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的语言揣摩题。本文拟以摘自:学年论文www.618jyw.com
语言揣摩题为例,谈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对中考语文命题的示范作用。

一、注重选题的典型性

所谓揣摩语言,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感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学生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一篇文章中值得揣摩品味的语言常常有多处,课后练习不可能处处都选择。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选题时能突出重点抓住典型,让它们起到纲举目张、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如,《安恩和奶牛》(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探究·练习”第二题。细读小说中的下列描写,说说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1.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好像是撂在抽屉里的有了年头。2.“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第一段文字是对安恩的肖像描写。“干瘪的胸上”写出她年纪老迈,“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乡下染缸”、“土味儿”、“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这些语言写出了她的衣服陈旧,表现了她是一个并不富有、生活朴素的乡下女人。处在这样境况下的一位老妇人是有可能卖出她的奶牛的,然而故事的结果并不是这样。第二段文字中“我们”是安恩对自己和奶牛的称呼。安恩明明是独自来到集市上的,可是在回答大家的疑问时,却连说三个“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在她的心目中,奶牛不仅仅是一头奶牛,她已经把自己和那头孤零零的奶牛视为同等的生命,甚至是与她相依为命的亲人,突出了她热爱动物、呵护动物的善良品质。这道题抓住人物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小说故事情节和小说的主题三个重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南京市2012年中考语文卷第16题。分别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春旺)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那两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试题中的第一个加点动词“塞”表现了春旺想用自己的热情掩饰自己的私心,第二个动词“捏”则表现出福生感受到春旺情谊时的欣喜和对兄弟情谊的珍惜。联系现代文阅读材料《兄弟》,可以看出这道语言揣摩题同样具有典型性。《兄弟》这篇文章主要写哥哥春旺一直不大喜欢弟弟福生,他把福生带出打工时没有留在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而是介绍到了城西工地。中秋节时他从工地发的月饼中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带去给弟弟,而弟弟福生却给他带来了肉馅儿的月饼,后来他从大牛口中得知弟弟所在的公司并没有发月饼,而是弟弟去超市花钱买了肉馅儿的月饼,哥哥春旺捂着脸流下了眼泪。最终,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通过以上故事情节,这篇文章表现出哥哥春旺虽有私心但真情仍在,在弟弟福生真挚情谊的感召下,他体会到了兄弟情谊的可贵。

二、突出问题的语境性

以前的语言揣摩题常常是直接肢解文章提出问题并孤立地进行练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的语言揣摩题克服了这种弊端。它不仅注重揣摩品味,更注重设置语言揣摩的语境。
例如,《伟人细胞》(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探究·练习”第二题。读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含“连……也(都)……”的句子对于表现贾里伟人梦破灭的作用。1.……连妹妹贾梅也用崇敬的眼光看着他们两个。2.……连邱士力也成了知己!3.……连剪个线头都不相信堂堂的贾里?句式“连……也(都)……”中的“连”,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短语,含有“甚而至于”的意思,这是词典上的解释,是脱离语境的孤立理解。而教材练习中的这道题从课文中引出三个含“连……也(都)……”的关键句子,让学生体会句式“连……也(都)……”的运用对于表现贾里的伟人梦破灭的作用。这三个句式“连……也(都)……”的作用都需要放到相应的语境中理解,最后综合到一起进一步理解。三个句子中的“连……也(都)……”,使贾里看到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渺小,认清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还产生了没有用武之地的悲哀,无疑该从伟人梦中清醒过来。这样,这道题就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改变了学生被动地接受训练的地位,变“要我用”为“我要用”。
江苏省十三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揣摩题大多突出问题的语境性。有的直接在题干中明确提出要求——结合语境,例如,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5题,从文中A、B两个加框语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9题,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也有的在题干中提出要结合上下文,其实也就是要结合语境,例如,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2题,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宿迁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6题,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三、强调内容的延伸性

揣摩语言虽然是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的辨析、品味和理解,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不仅关注文章本身还关注文章之外。它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揣摩由文章之内向文章之外拓展延伸,把运用的内容与生活和实践联系。这不但能加深对课内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探究·练习”第三题。这篇课文的标题特别吸引人,你觉得原因是什么,课外收集你认为比较好的文章标题,谈谈这些标题好在哪里。这道题先请学生谈文章标题吸引人的原因,这是对文章标题语言的揣摩。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学生掌握了文章标题好的原因。这道题接着请学生在课外收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文章标题,谈谈这些标题好在哪里。这就让学生对语言的揣摩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还向课外延伸。从而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学习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南通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第21题,根据全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艺术和生命的真谛”的理解和感悟。这个题目考查了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它强调要“结合生活实际”,这就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关键语句之外还要关注生活、关注实践。

四、体现提问的平等性

语言揣摩题中的问题大多是“什么意思”、“什么含义”、“什么作用”、“什么表达效果”,等等。这些题目直接提问,显得成人化,带有“教训”、“命令”的意味,无形中会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618jyw.com
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把这种“教训式”“命令式”的提问改为“商讨式”“征询式”,体现出虽是教材课后练习提问但与学生是平等的理念。这主要体现在教材课后练习中大量采用第二人称代词“你”。如,“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说说”、“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你发现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谈谈你的看法”、“谈谈你的体会”,等等。一个“你”字体现出提问者(编者)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意识。雅斯贝尔斯说过,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编者用“心”提问体现出提问者(编者)对学生的关切,在提问者(编者)心目中,学生与他是平等的。
2012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揣摩题多注意提问的平等性。例如,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6题,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第20题,第③段“小船悠然地漂过去”一句中“悠然”,换成“慢慢”好不好?为什么?以上两题分别使用了“好不好”、“行不行”,这都是商量的语气。这表明中考命题者不是在板起面孔告诉学生这是在考查“你们”而是和颜悦色地向学生征求意见,这会在不知不觉中对正在参加中考的学生起到减压的作用。
学生阅读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语言揣摩题大多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样亲切自然,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拉近学生与问题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