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工学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活动深思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35157 浏览:1600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是当前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思路。本文指出,“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有利于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才能有效开展。
关键词:工学结合; 实践;基础;保障近年来,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不断要求各类职业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建设。2010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一要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二要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三要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要以实现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五要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即“五个对接”。它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开拓、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中,多次提出以做好“五个对接”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建设思路,广泛开展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实践活动。“工学结合”是“五个对接”的重要内容之具体体现,它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新思路。在职业学校,如何使学生在“试学”“厌学”心态中,产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是职业学校促进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有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中职院校,学校发展经历了省重点职校、国家级重点职校历程,学校始终努力走在改革发展的前列。但是学校在区域条件下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目前学校不断改革创新、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开展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与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下面谈一点开展“工学结合”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 对“工学结合”的解读

“工学结合”一语说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期待,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是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专业应该培养出能够适应一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专业是应该和行业、企业岗位相适应的。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直接成才。目前的人才培养程序是学校—顶岗—就业三步走。其中,顶岗是学生身份向工作一线技术人员转变、学生从学习走向工作的缓冲环节,是实现知识向工作能力迁移、学习过程向工作过程转变、学习任务向工作任务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及实践中,如果以“工学结合”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思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培养转变身份意识,将会调动学生深层次的知识探索意识。因此,“工学结合”应该包含:教学情境和工作情境的结合,教学活动程序和岗位工作流程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的结合,课程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的结合,教学任务和工作任务的结合,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工作岗位需求的相适应。
二、 增强“工学结合”实践实效性的基础

1.以 “工学结合”为理论基础,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活动

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技术人才,培养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能适应一定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工作能力是其中重要的元素。因此,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学中做、做中学”是当前教育界,尤其职业教育备受重视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而“工学结合”正是这种思想的典型具体表现之一。它既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也是组织实施教学行为的理论指导。在实践层面上,易于促进开展项目教学;易于促进构建情景教学;易于促进探索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其实也鲜明直接地指明了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培养学生工作岗位能力的思路与做法。

2.以“工学结合”开展教学实践探索要实现几个目标的结合

(1)要注重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结合。目前,众多的教材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逻辑体系,组建教学内容,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目标为教学目标。但是,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调整教学目标及过程设计思路。变教学知识目标为工作任务目标,以工作任务的目标为引领,工作完成必须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在“目标引领、过程落实、体验完成工作任务”的环节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岗位能力。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结合有利于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2)要注重知识目标和工作目标的结合。基于“工学结合”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学习即是工作,工作即学习,从类比角度看,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理念一脉相承。因此,围绕相关的职业工作岗位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或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材料,一方面信息量要全面、丰富,还要知识突出,与生产生活具有适应性,要避免教材与市场实际情况相脱节。因此,教材教学知识要新颖、要突出技术性、不能一味以结构、原理、分类,举例冷僻,贴近生产生活的反而被忽视了。知识目标贴近应用性、工程性,便于用在教学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容易能够自主完成其它相近的实际工作任务。知识目标和工作目标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专业素养。
(3)要注重技能目标和工作目标的结合。工作目标的直接要求是工作者要具备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要围绕工作问题学习掌握所需的技能,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在训练中,对要求到的一些规范和相关知识要不断地强化。在设计行业和工程技术的技能训练中,要按照企业规范要求,组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基于这种工作需求,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校本教材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甚至依托相关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组织开展基于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校本教材编写。技能目标和工作目标的结合有利于将系统的专业技术、技能与职业岗位技能紧密联系,在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同时,扩展专业技能,克服岗位技能的局限性、片面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4)要注重情感目标和工作目标的结合。在组织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多种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不尽科学,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如果没有端正的学习意识,再好的情景、再好的模式,也不能调动学生主动的投身学习中。再好的教学组织,也不能产生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618jyw.com
预期的良好效果。情感目标和工作目标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对专业的热爱,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5)要注重教学环节与工作流程的结合。教学环节转变为工作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不知不觉改变身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专项专业技能,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也易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环节和工作流程的结合融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于虚拟或现实的生产工作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通过创设企业情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有利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几种实践模式和做法

1.在教学情境中构建“工学接合”模式,在学校教学和实训环境中实施。根据特定的行业、企业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编制学习流程,组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将企业项目或从一定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中提炼的项目,结合学科知识,设计成学习项目,组织教学实践。
2.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中构建“工学结合”模式,在学校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中实施。利用企业工作项目,开展教学实践、拟定学习项目、设计工作过程。利用学习项目的组织,弥补企业工作项目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3.在企业实践中构建“工学结合”模式,在企业环境中实施。学习目标立足于企业工作目标,而高于企业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

四、保障条件

1.对教材的内容要求

教材理论知识要全面、要具备学科科学性;具备专业性、做到知识和技能和行业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具备实用性、要能够直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具备拓展性、要让知识技能紧密围绕某项职业岗位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前瞻性。

2.对教师的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与知识技能的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核心要素是态度和能力。对于态度,要有制度约束,要有激励机制,要有指导引导。对于能力,要求做到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组织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实践活动,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双师”素质教师。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突出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全面落实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制度、校本培训制度,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化、规范化。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组织开展可行性的培训活动。教师的成长,制度保障和激励约束不可少。国家和省市级各类关于教师成长或资质认定的文件,在教学行政管理中要落实到实处,不能弄虚作假。

3.有效的教学行政管理或科研组织

在成熟的条件和实践模式中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教学实践,需要必要的教学行政管理,保障实施的实效性。在探索的条件和实践模式中,可以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征集实施骨干教师开展教学,组建项目研究团队为实践教师制定行动计划、帮助实践总结和调整、同时对“结合”的教学实践进行理论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研究。实践表明,有学校相关部门的统筹指导,项目小组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落实,教师、团队和学校将会是“多赢”局面:教学有成效、实践有成绩、研究有成果、专业有面貌。
在职业院校中,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学改良实践,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优,让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更多的创优、创新、创业型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朱守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