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关联视角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4532 浏览:119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在对比分析中国和主要产业化国家服务业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业结构变迁驱动力的“自增强”机制假说,即以为|教育论文网|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主要由外部产业关联驱动的服务业发展模式会过渡到主要由服务业内部产业关联驱动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在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服务业内部结构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生产者服务业的比重和教育医疗卫生等非行政性公共服务的比重相对增加、传统的生活消费类服务业比重和政府管理与国防安全等行政性公共服务的比重逐渐减少,特别是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相适应的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业的比重日益增加。服务业发展的“自增强”机制假说得到了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经验的普遍验证,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一方面把传统制造业中的一些简单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专注于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者服务业,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了对生产者服务的中间投入需求,而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则加强了这一趋势。随着生产者服务业中间投入需求的增加,也会相应要求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等非行政性公共服务业,一些传统服务业经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了服务效率,相应降低了其需求比重或者被一些新兴的服务业所取代。为什么服务业发展会存在“自增强”机制以及在这种“自增强”机制作用下服务业内部结构出现演化升级,本文第三章提出了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构建了由生产者服务驱动的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形成的数理模型,该模型把整个经济体的生产分为农业生产、制造业生产、生产者服务业生产、消费者服务业生产与公共服务业生产等五个经济部分,每个经济部分都把生产者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该模型的主要结论是服务业“自增强”机制的实现驱动了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迁,生产者服务的规模扩张对服务业“自增强”机制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因果累积良性循环作用,不同产业部分与生产者服务部分具有异质性产业关联效应,特别是公共(政府)部分对生产者服务的过度使用会造成对私人生产部分的“挤出效应”,并且政府部分的财政转移支付与税收对生产者服务部分的产出水平和就业水平会产生异质性的影响。因此,应该大力发展与生产者服务业具有较大产业关联效应的行业和部分,以更好地促进服务业“自增强”机制的实现。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是否也经历了这种“自增强”机制以及在这种“自增强”机制作用下引致的服务业结构演化升级,本文第五章紧接着以中国历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分析工具,实证研究了中国服务产业内部各行业作为其它产业(行业)的中间投入需求比重以及服务各行业与其它行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发现中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和农业等其它产业的中间投入比重相对较低,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产业关联程度较小;由于投入产出表的数量有限,本文然后以中国服务各行业、制造业与农业发展的增加值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经济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制造业和农业对中国服务行业的引致性产出影响,发现中国制造业和农业对服务行业的引致需求弹性系数都比较低,特别是农业的引致需求弹性系数更小,而服务行业增加值对农业和制造业以及自身增加值的反馈弹性系数也比较小,说明中国服务行业作为其它行业及自身生产的中间投入比重较小其内外部产业关联程度都较低。因此,基本上可以判定中国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较低。为什么中国服务业发展的“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较低,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发展战略所导致,为了实现产业赶超政府采取重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所有资源的配置都是采用以行政命令为主要特征的指令式计划方式,服务要素也是内涵于固定公有单位而不能自由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产业部分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只是抽象化为一种行政联系,服务业发展缺乏外部空间;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导致,政府固然开始日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但是中国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比较缓慢,传统农业生产对现代生产者服务的中间投入需求较低,而中国的制造业也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整体上的“代工”模式,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被世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买家所“掌控”,而简单的加工组装很难对生产者服务产生引致性需求。由于生产者服务发展的内外部产业关联效应较弱,创新型的服务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也就缺乏“引擎”。紧接着本文第六章从产业关联与服务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角度实证检验了生产者服务的产业关联模式与劳动力就业模式对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的阻碍作用,发现中国目前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二元就业体制严重阻碍了服务要素的自由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从而阻碍了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的实现。中国服务业发展的这种较低的“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与中国目前的服务业发展总体特征有何内在的必然联系?本文第七章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发展一方面体现为对制造业、农业的产业波及影响力还较弱;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服务各行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引致需求弹性系数明显性地较低,而对农业和服务业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甚至是负面性的,特别是国有比重较高的一些服务行业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主要由外部产业关联驱动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引致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变迁的公道化与高级化。这从根本上说,可能是由于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较低的缘故。因此,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的政策设计是一方面要提高中国传统农业和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实现农业和制造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迂回化来加大对生产者服务的中间投入需求,特别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制造业,通过对农业和制造业生产者服务环节采用分离和外包的手段促进生产者服务业的积聚式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采用科学的产业规制政策、自由市场政策和一些其它的互补性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自由进入和退出以及服务各行业的协调式发展,特别是要改变目前存在的二元就业体制和“官本位”的社会意识,促进创新型服务生产要素主要向生产者服务行业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从而更好地实现服务业的“自增强”良性发展!【关键词】:产业关联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服务业结构变迁“自增强”机制生产者服务业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9-12英文摘要12-16表目录16-18图目录18-19第一章绪论19-331.1问题的提出19-251.1.1主要产业化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变迁的现状19-211.1.2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变迁的现状21-231.1.3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的时代背景23-251.2研究视角和主要研究的问题25-271.2.1研究视角25-261.2.2主要研究的问题26-27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7-301.3.1研究思路27-281.3.2研究方法28-301.4本文的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30-311.4.1主要的观点30-311.4.2可能的创新之处311.5本文的结构安排31-33第二章相关文献回顾33-552.1对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和服务业兴起的解释33-392.1.1服务业兴起与产业结构变迁33-342.1.2服务业兴起的表现34-352.1.3服务业兴起的原因35-372.1.4服务业兴起的影响37-392.2对服务业的结构分层及其内部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解释39-462.2.1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层次分类39-402.2.2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40-412.2.3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41-462.3对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解释46-492.3.1服务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与实质46-472.3.2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条件47-492.4国内学者对服务业结构变迁研究的述评49-522.5总结性评论52-55第三章理论分析框架55-783.1服务业发展的"自增强"机制:相关概念界定55-573.1.1服务业"自增强"概念的提出55-563.1.2服务业"自增强"机制的定义56-573.1.3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出现的状态特征573.2服务业发展"自增强"能够出现的原因分析57-613.2.1后产业化时期生产者服务的外部产业关联方式的改变57-603.2.2后产业化时期生产者服务的内部产业关联方式的改变60-613.3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的实现条件分析61-633.4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的实现过程分析63-673.4.1服务产业关联引致服务生产要素需求63-653.4.2服务生产要素需求引致服务生产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65-663.4.3服务生产要素自由活动|教育教学论文|引致服务业发展的"自增强"机制实现66-673.5"自增强"机制实现与服务业发展绩效:国际比较67-763.5.1"自增强"度量的产业关联分析68-693.5.2产业化国家的经验分析69-723.5.3中国的经验分析72-733.5.4产业化国家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与产业发展绩效73-763.6本章小结76-78第四章"自增强"机制形成:生产者服务驱动78-1024.1引言78-794.2生产者服务部分规模扩张与"自增强"机制实现79-874.2.1模型设定80-834.2.2模型分析83-844.2.3模型拓展84-874.3生产者服务的产业关联效应与"自增强"机制实现87-974.3.1基本假设88-894.3.2模型设定89-914.3.3竞争性均衡与市场出清914.3.4模型求解91-934.3.5模型均衡解的讨论与主要的经济学命题93-974.4"自增强"机制实现与服务业结构变迁97-1004.4.1模型设定98-994.4.2模型分析99-1004.5本章的主要结论100-102第五章"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及其产业关联分析102-1195.1引言102-1035.2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的总体特征103-1055.3"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的总体判定105-1085.4阻碍"自增强"机制实现的产业关联路径108-1165.4.1外部产业关联检验108-1145.4.2内部产业关联检验114-1165.5本章的主要结论116-119第六章"自增强"机制实现的阻碍:基于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实证检验119-1356.1引言119-1216.2中国的二元就业结构与服务业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121-1236.2.1二元就业结构的形成1216.2.2二元就业结构的表现121-1226.2.3二元就业结构对服务业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影响122-1236.3实证检验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构造方法与数据说明123-1246.4实证检验的方法与回归结果分析124-1316.4.1模型设定124-1266.4.2三大产业发展与二元就业对服务行业劳动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总体效应126-1276.4.3三大产业发展与二元就业对服务行业劳动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地区效应127-1296.4.4三大产业发展与二元就业对服务行业劳动力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行业效应129-1316.5模型的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与稳健性检验及其猜测131-1336.6本章主要的结论133-135第七章"自增强"机制实现与服务业发展绩效评价135-1587.1引言135-1367.2服务业结构变迁公道性的定量评价136-1427.2.1服务业结构变迁公道性的产业关联波及效应分析136-1397.2.2中国三大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地区差异:1998-2008139-1427.3服务业结构变迁与三大产业TFP演化关系的实证检验142-1497.3.1服务业结构变迁公道性与三大产业全要素生产演化的逻辑假设142-1437.3.2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143-1457.3.3回归结果及其解释145-1487.3.4稳健性检验148-1497.4"自增强"机制实现程度与服务业发展绩效的解释149-1557.5本章的主要结论155-158第八章促进"自增强"机制实现的政策设计158-1728.1引言158-1598.2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的实现为何需要政策支持159-1618.3促进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的主体性政策161-1658.3.1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与产业规制161-1638.3.2服务业发展"自增强"机制实现与产业竞争政策163-1658.4促进服务业"自增强"机制实现的互补性政策165-1728.4.1互补性政策的必要性1658.4.2互补性政策框架165-1668.4.3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互补性政策建议166-172第九章主要结论与展望172-1749.1本文的主要结论1729.2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未来展望172-1739.3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73-174主要参考文献174-184附录A184-189附录B189-190附录C190-191附录D191-198附录E198-20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获奖以及主要学术活动201-204后记204-20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