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3871 浏览:127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道德的主体是人,马克思把“社会关系的总和”指以为|教育论文网|人的本质,人性本身就是社会性。道德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道德来源于对人与人公道关系的设想,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公道关系来实现一种美好的生活。从本质上讲,道德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活与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孪生姐妹,她们共同的母体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从生活的内涵、生活与道德的关系来考察,都可以得出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的论断。逻辑层面、社会现实和价值观三个方面都有很有力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各层次间道德教育相脱离、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相混淆、受教育者理性和主体性丧失等。为了改变道德教育现在的尴尬处境,道德教育就要从脱离生活的状态回归到其基础,道德教育终极应回归现实生活、回归主体生活、回归开放生活、回归整体生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为生活服务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志向、人格、责任感、团队精神、宽容意识、感恩心态共6个部分。在鉴戒了西方国家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理论和道德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应构建起一个学校、社会、家庭和大众传媒共同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关键词】:道德道德教育回归生活道德教育模式
【论文提纲】:摘要2-3Abstract3-6引言6-8一、关于道德主体的本质问题8-10二、道德与道德功能10-13(一)道德是什么10-11(二)道德的功能11-13三、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13-21(一)生活的内涵13-14(二)生活与道德的关系14-15(三)生活是道德教育基础的判据15-191.逻辑上的考察16-182.现实中的要求18-193.价值上的选择19(四)道德教育回归什么样的生活19-211.回归现实生活20-212.回归主体生活213.回归开放生活214.回归整体生活21四、现行道德教育与科学道德观的悖论21-32(一)不同层次间道德教育相脱离22-23(二)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相混淆23(三)受教育者理性和主体性丧失23-25(四)忽视了人的品德形成规律25-271.忽略了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条件|教育论文网|262.忽略了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63.忽略了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26-27(五)误读了学校教育的使命27-301.道德教育的科学化28-292.道德教育的理想化293.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294.道德教育系统严重失衡29-30(六)偏离了本真道德教育的发展路径30-321.对儒家思想的全盘继续302.对马列主义的教条解读30-313.对外来文化的盲目信仰31-32五、解读为生活服务的道德教育32-51(一)道德教育目标32-34(二)道德教育内容34-411.志向方面以树立远大理想34-352.人格方面以培养理想人格35-363.责任方面以增强责任意识36-374.团队精神以学会交流合作37-385.宽容意识以接受其他事物38-406.感恩心态以回报整个社会40-41(三)道德教育模式41-511.学校: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专门场所45-462.家庭:早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园地46-473.社会:道德教育网络化的大环境47-484.传媒: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双刃剑48-51结束语51-52注释52-54参考文献54-55致谢55-5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