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20692 浏览:937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认知、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基本素质要求。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发展进步的基石。一个人的成功绝大部分取决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个人品质。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交往品质和交往能力是现代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是教育不可遗忘的发展标准。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特殊的效应。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体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交往,是含有特定目的的精神往实践活动;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系统的客观基础;良好的师生交往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向师、求真、求进之心;尤其是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师生交往,是学生获得真实的人际交往体验、提高交往能力、培养良好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问题已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在困惑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各个角度出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本人以为|教育论文网|,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问题应该从一种总体性的思维角度出发,寻找一种贯串|语文教学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总体性理念,这一理念应是交往,依据在于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体论意义,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据于此,本文遵循由历史到现实、由理论到实践,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指导,以交往为主线,尝试提出构建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即是让大学生在真实的交往情境中提升德性,培养良好交往品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本研究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部分。主要分析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交待研究目的,阐述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从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出发,对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追本溯源,并以为|教育论文网|,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交往,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体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往实践活动。第三部分在重新解读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对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以为|教育论文网|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交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教育主体间(主要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围绕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进行的以理解为目的的同等对话、沟通和交流,由此促使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得以提升的交往实践活动。阐述了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即多极主体性、同等对话性、客体性、动态天生|教育论文网|性。第四部分较系统地先容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以予论证。同时也概要先容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以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鉴戒。第五部分用现实分析的方法,以交往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根源,同时阐述了现代社会面临的交往问题,论证了构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六部分探讨了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提出了实施的主客观条件,实施原则和方法。主观条件指交往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交往资质,客观要件指良好的交往情境。提出了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原则,包括主体间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交往理性原则和双向互动原则。在方法上,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注重对话法、辩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关键词】:交往主体间往式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6Abstract6-10导论10-17(一)选题缘起10-111.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本体论意义102.“交往”的缺乏是造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根源103.人类社会面临的生存困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交往10-11(二)文献综述11-141.哲学界关于交往的研究概述11-122.教育学(德育)界关于交往的研究概述12-133.思想政治教育界关于交往的研究概述134.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述13-14(三)研究目的14-15(四)研究意义151.理论意义152.实践意义15(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5-171.研究思路152.研究方法15-17一、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的现实依据17-23(一)交往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效之症结17-191.主客思维模式导致师生交互动缺失172.占有式教育导致“人本”缺失17-183.生活世界的疏离导致对话的缺失18-19(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19-231.占有式生存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求从占有走向共生19-202.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了生存方式的变革,对交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3.文化传递方式的变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20-214.网络交往方式的出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的变革21-23二、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界说23-30(一)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的界说23-271.思想政治教育23-242.有关交往的理解24-263.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26-27(二)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27-301.多极主体性27-282.同等对话性283.客体性28-294.动态天生|教育论文网|性29-30三、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源30-34(一)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交往30-31(二)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交往实践模式31-32(三)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之基32-34四、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34-43(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34-381.马克思对交往范畴的界定34-362.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主要内容36-38(二)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要旨38-431.交往公道性思想的提出38-392、交往行为是最公道的行为39-403.实现交往行为公道化的途径40-43五、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43-53(一)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条件43-451.主观条件:良好的交往资质43-452.客观条件:良好的交往情境45(二)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45-491.主体间性原则46-472.生活化原则473.“交往理性“原则47-484.双向互动原则48-49(三)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49-531.对话法49-512.辩论法513.角色扮演法51-524.网络交流法52-53结语53-54注释54-57参考文献57-60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61致谢61-6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