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法律接受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5270 浏览:196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代中国走向法治的社会实践以国家主导的渐进性发展为其显要特征。从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角度来看,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法治实践模式有其积极意义。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全球化的世界整体变迁、市场化的经济运作模式、产业化及其导致的城市化进程、社会主义政治的进展等诸多因素的协力作用使得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成员的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日益显明,人们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观念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开放的态势。由此,既有的“自上而下”法治模式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的法律认同危机。秩序建构(法)的正当性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形势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我们转换看待法治的态度,即从受众(社会成员)的态度、从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角度来对待中国的法治建设。从根本上说,法治的良性运行赖于社会成员对现行法律的接受。社会成员的法律接受过程集中体现为社会个体形成积极(正向)法律态度的社会心理过程。法律态度是人们对于法律(包括静态和动态含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形成的总体评价。积极(正向)的法律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同社会情境的优化有着紧密的关联。这需要我们改良法律运行环节、改革法学教育模式、转变普法的理念和路径,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创造合宜的观念和制度条件。【关键词】:法治法律接受法律态度法治信仰
【论文提纲】:内容提要4-8引言8-16第1章法律接受的概念16-491.1接受的意义分析16-211.1.1哲学意义上的“接受”16-201.1.2文学理论中的“接受”20-211.2法律接受的概念21-341.2.1关于法律接受的已有研究21-271.2.2本文的界定27-341.3法律接受的特性34-421.3.1主体性34-361.3.2复杂性36-381.3.3历史性38-391.3.4层次性39-421.4法律接受与相关范畴的关系辨析42-491.4.1法律接受与法律传播42-441.4.2法律接受与法律意识44-461.4.3法律接受与遵法46-49第2章法律接受的过程49-932.1法律认知49-652.1.1涉法信息的输入50-582.1.2涉法信息的加工过程58-622.1.3法律认知偏差62-652.2法律情感65-772.2.1法律情感65-682.2.2法律评价68-772.3法律行为倾向77-822.3.1意志78-802.3.2动机80-822.4法律接受的构建82-932.4.1作为一种法律态度的偏见82-882.4.2法律接受的构建88-93第3章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的反思93-1313.1当代中国的情境分析93-1043.1.1全球结构中的中国93-973.1.2社会转型中的中国97-1003.1.3风险社会100-1043.2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研究与法治实践概貌104-1083.3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的实践反思108-1263.3.1公民介入的不足108-1163.3.2公共行政的失调116-1183.3.3司法权威的缺失118-1203.3.4法学教育的主体缺位120-1233.3.5普法教育的误区123-1263.4当代中国法治的理论反思126-1283.5受者不在场: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的困境之源128-131第4章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的优化131-1664.1法治的协商之维131-1384.1.1协商131-1364.1.2协商与法律接受1364.1.3协商法治观136-1384.2当代中国法律运行的实践改造138-1504.2.1促进公民社会的良性建构138-1404.2.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制度建设140-1434.2.3推进服务行政的发展143-1474.2.4司法为民147-1504.3法学教育与法律接受的优化150-1574.3.1法学教育与法律接受150-1524.3.2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路向152-1574.4普法教育理念转变与实践改造157-1664.4.1普法教育与法律接受157-1584.4.2普法教育的实践改造158-166结语166-169参考文献169-18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181-182后记182-184论文摘要184-188ABSTRACT188-19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