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11199 浏览:465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迁,变迁的基本方向是市场化。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所有领域深刻变化,各种制度变迁是市场化动态演进的具体体现。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市场化水平不同,人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制度的形成来自于利益最大化的人的行为选择。相对的变化是市场化发展与制度变迁的。本文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其绩效进行系统的考察,探索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所带来各利益相关方行为的变化以及由此所诱发的农村制度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总结农村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鉴戒。1978年的中国农村制度变迁表面上是饥荒引起,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土地和劳动力的相对差异的存在,市场交易使这种差异显性化,为获取这种差异带来的潜在收益使制度变迁得以扩大和维持,这是农地制度变迁的个人需求因素。与此同时,集体化监视成本的高昂和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下的低效率也使集体和国家有介入获取公共领域差的需求,这是农地制度变迁的组织和国家需求因素。制度变迁的供给因素在于市场化条件使个人和组织的选择集合扩大、知识的增长、技术进步、组织成本改变与政治支持的变化使制度供给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需求和供给的协力使制度变迁成为多方一致的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相对差异进而导致制度变迁,反过来制度变迁使生产要素从低收入领域转入高收入领域,形成正反馈促进了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从而推动中国农村市场经济进一步高级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不仅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而且由于各地区改革进程和发展条件的差异,各地区市场化水平是不平衡的,农村经济各部分、各方面的市场化进程也是不均衡的。市场化的演进不是单调递增或平滑演进,在某些时间会出现跳跃,如1998年与1997年相比,市场化指数净提高3.76,在某些年份也可能出现指数下滑现象,如1999-2000年市场化下降了0.68;各指标的市场化演进速度也是不同的,表现为非平衡性特征,农村经济的货币化水平较高,表现为高水均匀衡;而农村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换和市场环境建设是农村市场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对2002-2004年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横向测度中发现: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乡镇企业发展不足、劳动力的市场化水平不高、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有限、农村市场环境建设水平较低等;政府多予少取政策对农村市场化发展有重要作用,为此政府在推进农村市场化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支持机制。根据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理论,制度变迁表现为制度失衡与制度均衡交替出现的过程,当制度变迁发生时,旧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断,新制度的代替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秩序,因而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表现为阶段性的跃进过程;由于路径依靠和知识积累、集体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制度变迁条件的积累与局部的小规模的制度变迁可能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同时并存的过程。农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产业,它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土地、天气等自然环境,具有在一个比较广阔的空间内分散分布和多变性的特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必须适应自然力作用过程,农业的产业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的制度或组织特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家庭、合作经济组织和非合作性经济组织,家庭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组织形式;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兴起是农户为应对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一种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生产物;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户基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为削弱产业对农村的产品垄断而产生的又一种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制度变迁绩效的基本衡量标准是帕累托标准,它更夸大|教学论文网|是农户在市场化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绝对收益地位的改善,可以分成两个维度进行丈量|教学论文网|,一个效率维度,二是公平维度。在利用前沿生产函数对第一产业生产效率的衡量中,本文发现,市场化对第一产业生产效率的改进起主要作用,而教育因素与技术效率的改进无明显相关。在对公平的测算中,从绝对收益的改善上看,农户的收入水平提高与市场化水平有正相关关系,农村市场化的发展还大量减少了农村的绝对贫困化程度;从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看,农村市场化的发展在初期缩小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而在市场化发展的中后期,扩大了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教育性因素与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有正相关关系,越是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工资与教育的相互诱致机制越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市场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所进行的又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市场化发展使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发生变化、各经济主体对风险的防范要求更强烈、对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有更高的期待,由此诱致相对变化,使制度变迁成为多方一致的意愿,而经济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加入WTO所产生的倒逼机制使这种变迁成为可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多方利益一致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特别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按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办事,顺势而为,防止这场变迁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在于培育更高级的市场经济主体——新农民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关键词】:农村经济市场化制度变迁经济发展效率公平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131导论13-241.1研究背景和研究逻辑思路13-161.1.1研究背景13-141.1.2研究逻辑思路14-161.2相关概念16-191.2.1制度16-181.2.2制度安排、制度结构181.2.3制度均衡、制度非均衡与制度变迁181.2.4农户18-191.2.5经济市场化191.3基本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9-211.3.1研究内容19-211.3.2结构安排211.4主要研究方法21-221.5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22-241.5.1主要的创新点22-231.5.2不足之处23-242制度经济学及其对农村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文献评述24-462.1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24-272.2制度的经济功能27-282.3制度产生与演化的逻辑28-372.3.1制度是如何产生的28-302.3.2制度为何而产生30-312.3.3制度变迁的一般知识基础31-332.3.4制度变迁的主体与模式332.3.5制度变迁的原因与动力33-342.3.6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342.3.7制度变迁的方式34-352.3.8制度变迁的过程、时滞与路径依靠35-372.4制度经济学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理论中运用和发展37-412.5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中运用和发展41-442.5.1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41-422.5.2制度变迁依据的研究42-432.5.3制度变迁效率的研究43-442.6现有研究的不足44-463市场化、差异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46-683.1经济市场化及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46-493.1.1经济市场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46-473.1.2经济市场化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47-493.2相对的变化是市场化发展与制度变迁的49-533.2.1市场化的发展改变了要素或产品的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相对49-523.2.2相对的变化改变了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52-533.3在转型经济中,政府是制度变迁的第一驱动力和保障气力|教学论文范文|53-553.4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理论考察55-683.4.1市场化与农村制度变迁:过程描述与理论解析56-623.4.2市场化与农村制度变迁:比较与分析62-684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发展的测度68-864.1现有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测度的研究评述68-714.1.1市场化水平测度的理论68-694.1.2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测度研究的进展69-714.1.3目前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定量分析的主要成就与不足714.2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指标体系构建71-754.2.1主要经济指标选取72-744.2.2各项经济指标的分值分配及计算方法74-754.3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的具体计算方法75-794.4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测定(1996-2005年)79-824.52004年各地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的相对进程82-865中国农村市场化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86-1045.1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演进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86-925.1.1农村市场化的启动阶段(1978-1984年)86-875.1.2大力引进市场经营机制阶段(1985-1988年)87-885.1.3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徘徊阶段(1989-1991年)88-895.1.4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1992-2000年)89-905.1.5农村市场化的深化与完善阶段(2001年至今)90-925.2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制度变迁的主要成就与不足92-1045.2.1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92-975.2.2农村市场化与制度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变迁方向97-1046中国农村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与制度选择104-1256.1人的行为与制度的起源和变迁的一般描述104-1136.1.1制度人的行为假设104-1076.1.2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制度的起源与变迁107-1126.1.3制度约束下的人的行为112-1136.2农地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可能选择集与收益成天职析113-1216.2.1农业的制度属性113-1166.2.2农地产权制度116-1186.2.3农地经营制度118-1216.3中国农村经济主体的制度选择与行为121-1256.3.1农户的制度选择与行为121-1226.3.2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选择与行为1226.3.3政府的农村制度选择与行为122-1236.3.4中国农村制度中利益冲突与协调123-1257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125-1497.1主要新制度经济学家关于制度供求的基本理论125-1277.2影响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需求因素分析127-1307.2.1市场规模的变化127-1287.2.2技术进步128-1307.2.3各经济主体对收入预期的改变1307.3诺斯与樊纲模型的改进与影响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供给因素分析130-1367.3.1知识的积累1347.3.2技术进步134-1357.3.3组织成本变化1357.3.4政府支持的变化135-1367.4制度变迁理论的修正与补充——时滞与路径依靠136-1467.4.1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中的时滞136-1407.4.2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靠140-1467.5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阶段性与连续性146-1498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变迁149-1868.1农户间合作与农村经济组织149-1578.1.1农户间的合作行为与合作效益149-1518.1.2合作与农村经济组织151-1538.1.3国际农业经济组织及其发展的考察153-1578.2市场化与中国农村传统的非正式组织的演进157-1688.2.1关于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进的一个争议157-1588.2.2农村宗族制度的主要功能158-1608.2.31949-1978年的中国宗族制度的演化轨迹160-1628.2.41978年后中国农村宗族制度的演化轨迹162-1688.3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变迁168-1868.3.1家庭经营组织168-1738.3.2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173-1869以市场化为基础的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186-2209.1经济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186-1919.1.1帕累托效率及其对农村制度变迁的启示186-1879.1.2经济效率的丈量|教学论文网|方法187-1899.1.3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189-1909.1.4公平的计量190-1919.2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绩效的基本描述191-1969.2.1基本情况与可能的解释191-1939.2.2近三十年中国农村分省经济增长特征与影响因素描述193-1969.3制度变迁与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196-2029.3.1生产函数设定196-1979.3.2数据来源及说明197-1999.3.3估算与结果199-2029.4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解202-2099.4.11978-2005农村不同等的测度202-2059.4.2收入来源结构及其对不同等的影响(1984-2005)205-2099.5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村反贫困209-2209.5.1制度变迁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反贫困的成就209-2149.5.2市场化与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214-2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场新的大规模制度变迁220-25810.1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理论问题评述220-22410.2经济市场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条件和原因224-23810.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224-22810.2.2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提出与实施的基本条件228-23210.2.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原因232-23810.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238-24810.3.1在理论上,有效率的制度变迁主要是一种诱致性变迁239-24210.3.2建国以来农村有效率的制度变迁主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242-24510.3.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应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路径245-24810.4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育新农民、新组织248-25510.4.1培育新农民248-24910.4.2培育新型农村经济组织249-25510.5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分析255-25810.5.1生产方面255-25610.5.2生活方面256-25710.5.3城乡统筹情况257-25811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258-26411.1结论258-26211.2进一步研究展望262-264附录一:陈宗胜计算的中国农业市场化程度264附录二:程国强计算的中国农业市场化指数264-265附录三:计算1998年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265-266附录四: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分类266-267附录五:部分地区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267-269参考文献269-283致谢283-28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284-28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