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内外

更新时间:2024-01-09 点赞:4138 浏览:171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伴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学成为现代知识生产的主要机构化场所。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科,被纳入了现代大学体制。大学的文学教育成为文学知识生产、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时代的文学走向。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制度,现代大学在新文学发生后对它的影响和“规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选取上海现代大学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力图回到具体“历史现场”,来探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学进入发展期时,上海现代大学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何在。现代大学与新文学之间的联系,最直接莫过于新文学走进大学讲堂,成为大学中国文学系(简称国文系)教学中的一部分,新文学课程的设置对于考察现代大学与新文学关系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由于新文学并不是从一发生就走进大学讲堂的,因此,本文主要新文学课程的设置为线索,选取了在课程设置考察中形象与意义最为突出的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和光华大学作为个案,来厘清新文学进入上海现代大学国文系讲堂的历史过程。此外,即使在新文学未进入大学讲堂之前,它也早已活跃于大学校园之中,此现象并不以大学是否设置新文学课程为转移。因此,本文在围绕新文学课程设置进行论述时,还以大学环境内的文学活动为第二条研究线索。根据以上两条线索,本文主要从:一、不同大学的办学方针、建校历史所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品格,及其决定的大学对待新文学的不同态度;二、不同大学的文学教育活动,即大学国文系中新文学课程设置的情况,及围绕课程设置所展开的教学情况、教师情况和教材的编写及研究状况;三、大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三方面来考察上海现代大学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本文绪论部分主要提出研究对象、规定研究范围和明确研究方法。第一章则从横向上归纳了大学理念、上海现代大学文学教育和大学环境内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的关系。第二、三、四章则分别以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光华大学作为个案,来说明它们面对新文学时分别采取的开放、革新和守旧|英语教学论文|与反守旧|英语教学论文|的态度,及其对新文学造成的实际影响和相应形成的不同关系与发展态势。结语部分提出一些留待思考的问题。此外,在对这三所大学进行描述时,本文还对比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震旦大学等,在比较中体现出上海现代大学的整体图景和上海现代大学独特的存在。【关键词】:上海现代大学新文学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6-7英文摘要7-8绪论8-19一、研究对象的提出8-12二、研究线索与研究范围的确定12-16三、研究方法与思路16-19第一章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19-37一、背景:上海现代大学的建立与中国文学设科19-231、上海现代大学的建立19-212、中国文学设科21-23二、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概述23-371、现代大学理念与新文学23-282、上海现代大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28-333、上海现代大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33-37第二章开放复旦:开启新文学进入大学讲堂之先声37-71第一节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复旦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37-40第二节复旦大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40-58一、中国文学科课程设置开新文学进入大学讲堂之先声40-48二、复旦大学教师的教材编写活动——以赵景深、陈子展为例48-581、赵景深:《文学概论讲话》与《中国文学小史》49-542、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与《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54-58第三节复旦大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58-71一、复旦大学学生活动概况58-60二、复旦学子与浅草社60-641、《浅草》中复旦学生的创作60-612、陈翔鹤与其未收集的短篇小说《青春》61-64三、洪深与复旦剧社64-67四、复旦文摘社67-71第三章中国公学:双重革新71-98第一节中国公学的革命性与校长胡适的影响71-77一、中国公学文化精神传统中的革命性71-72二、校长胡适的办学理念和革新举措72-77第二节中国公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77-92一、中国公学在中国文学系课程设置上的革新77-82二、中国公学在聘请教师上的革新:沈从文82-90三、中国公学教师的教材编写活动——以陆侃如、冯沅君为例90-92第三节中国公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92-98一、中国文学系系会的成立与活动92-93二、《吴淞月刊》的编辑出版93-98第四章光华大学的态度:守旧|英语教学论文|与反守旧|英语教学论文|98-137第一节爱国、报国:光华大学的建校历史和校园文化氛围98-106一、光华大学守旧|英语教学论文|态度的形成98-105二、校长张寿镛、文学院院长钱基博对光华守旧|英语教学论文|态度形成的影响105-106第二节光华大学文学教育活动与新文学106-122一、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106-110二、态度的体现:《光华》半月刊中对新文学的呈现110-1191、《光华》半月刊概貌110-1122、“口语文言,各有是非|教育论文网|,宜择其长者用之。”——许闻渊的《文体平议》中对文言的推崇112-1153、周澂微《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对新文学创作的否定115-119三、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对新文学的守旧|英语教学论文|倾向119-122第三节光华大学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与新文学122-137一、田间、周而复在光华大学左联的活动123-126二、《光华周刊》和《中国学生》中的光华作者群126-128三、穆时英就读光华期间的文学创作活动128-129四、《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及影响129-137结语137-142主要参考文献142-154后记154-15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