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4100 浏览:137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怀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以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一、欣赏音色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特别是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以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如在教《春晓》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捉住“处处闻啼鸟”一句,联想那春天的早晨百鸟唧唧喳喳、清脆动听的啼啼声;又捉住“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联想春夜中的呼呼风声、沙沙雨声以及风雨吹打落花的声音。这里固然没有运用象声词,但是春夜的风雨、清晨的鸟鸣,声犹在耳,令人神往。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观其色,闻其声,以听和视的感官上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

二、鉴赏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就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如在教《温暖》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工作了整整一夜”来感受周恩来总理为人民服务不辞辛劳的光辉形象,以“牢牢握住”、“亲切地说”等词语感受周总理对清洁工人无比关心的炽热情感,又用深秋清晨的“寒冷”与“春天般的温暖”相比较,映衬和突出了周总理的高风亮节,以而在学生的心头树立了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高大形象,使学生受到深深的感染和教育。

三、体验情感美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作者的感情,获得美的熏陶。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深深被“黄山奇石”之“奇”所吸引,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在讲到“猴子观海”时,便提出一个引申性不足:“猴子本来非常好动,这会儿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启发学生领会:翻滚的云海,也是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以黄山上往下看,云层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这美丽的景象把猴子给看呆了,所以它“一动不动”。由此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

四、领悟意蕴美

作者为了造就更高的境界,力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常常在作品中将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有深刻的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感知形象的外部形态上升到理解形象的内在作用,对意境美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如教《草》一诗时,要引导学生不仅理解野草秋天干枯而春天蓬勃茂盛、火烧不尽的情景,由衷地赞美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精神的歌颂。这样,挖掘语言内涵,感受文章的意蕴美,自是“别有一番‘美’味在心头”了。

五、探求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特别是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布满哲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极大,因而千古传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这些如珠妙语或整篇文章,阐发其中的“理趣”,探求并欣赏其哲理美。如讲《小马过河》一课时,教师捉住老牛、松鼠和小马的对话,提出不足:小马第一次到河边为什么不过河?第二次为什么又过河了?帮助学生理解“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的含义,明确“熟悉来源于实践、依靠于实践”的道理,体味文章的哲理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精心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选准渗透点,探讨渗透术,增强渗透效果,推动教学论文全面的素质教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