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讲读技法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3104 浏览:9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一直较为普遍地使用着一种传统教法,即以为阅读教学就是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讲解。相当一部分教师总是循规蹈矩地逐层逐段地讲读,导致的后果是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近年来,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转变了逐句讲解的老策略,按照精讲多读的原则,探讨讲读技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试谈几种行之有效的讲读技法。

一、解题抓纲,巧妙开讲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对一篇文章来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课文我们可以以标题中窥探文章的整体。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应该以解题入手,紧扣课题,巧妙开讲,然后展开浅析。其目的是引人入胜,掀起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论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称象》这篇课文题目中的“称”字,是贯串文章的一条主线,教师揭示课题后可这样提问:大象那么重,该怎样称呢?学生们一下子都能被吸引住,接着可乘势讲解道:“课文中的七岁孩子曹冲竟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他是用一个好办法来称象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一开讲就捉住了全文的脉络,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再如《找骆驼》一课,可由诗歌中的“找“字,展开教学:“以前有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一个根本没有见过他的这头骆驼的人能帮他找回来吗?一般人当然不能。可是有一位善于观察思索的老人却能做到。他是怎样帮商人找回骆驼的?靠的是什么呢?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这样解题抓纲导入新课,不但能步入精导妙引的佳境,而且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捕捉文眼,牵动全篇

文章中有些重点词句,语言凝练,包含中心,统帅全文。对于这样的词句,人们称之为文眼。有些文眼本身并不起眼,但对感情的表达起砝码的作用,弄通了这类文眼,文章的含义就迎刃而解。有些文眼较为深奥,孤立来看是不轻易理解的,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地悟出它的含义。教学这类课文,我们可先让学生找出文眼,再根据文眼的类型引出相关不足,指导学生读读、想想、议议,这不但能迅速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对体把握文章内容起导向作用。如《海上日出》一文,选自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是作者1927年1月以上海乘船赴法国留学,途经红海观赏海上日出奇景后写下的观感。这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短小凝练、精湛优美的抒怀散文。课文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我紧扣“异景”一词,让“异景”贯串于全过程。首先指导学生捕捉文眼“异景”,然后牢牢捉住中心词“异景”来展开教学。通过整体感知、重点探究,让学生理解“异景”,通过默述练习、表情复述,让学生画出“异景”;通过领悟写法,细心观察,让学生写出“异景”。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课堂情趣盎然。如此教法既使学生全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学到了文中的写作策略,收到了一般讲读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三、读中互动,以读悟情

语文学习是“慢功”,教学中试图弱化“读”的环节而专走“讲解”这条捷径,肯定是徒劳的。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感性经验,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策略,就是帮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多涵咏、多体悟。我们应该把书本交还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互动导读,鼓励质疑,将学生引向阅读,引向思索,引向探讨,让学生与作者、生活与文本互动起来。教师应该提出有思索价值的不足,师生交流,生生探讨,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氛围里启发学生横向联系,发散思维,锐意探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能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主体精神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四、讲出出色,升华熟悉

语文应该是与生命共舞的活动,是布满色彩和活力的,它可以通古腾今,连贯中外,足涉天文地理,放眼微宏两观。语文课是教师和学生用生命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谱写的一曲生命欢歌、碰出的一串串灵感的火花。语文课应该绽放出教师自己的生命个性,应该体现教师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应该充溢着教师高超的学养和机智。这就要求我们能用正确凝练、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教学语言,大胆地讲,出色地讲,讲出出色来。这样的讲,才是极富个性的讲,有血有肉的讲;这样的讲,自然会对学生大有裨益。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前三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通过志愿军与大娘、小、大嫂告别时的动人情景去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感悟,使学生入境动情,心醉神摇。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领会了文章中心,达到了悟鸣、升华熟悉的目的。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策略,由于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语言修养,锤炼教学语言,在课堂上,或要言不烦、画龙点睛,或娓娓道来、启人心智,或妙语联珠、声情并茂,能将深奥的浅显化,抽象的具体化,复杂的简单化,枯燥的生动化。这样精美的教学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它能使学生如饮甘醪,如沐春风,在回荡教室的美的语言中,跟随老师一步步走向知识的神圣殿堂。

五、把握火候,适时点化

《论语·述而》中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假如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相比较而言,“愤”就是学生对某一不足正在积极思索、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索不足的策略适时予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由此可见,学生只有经历“愤”,教师才能“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若能做到抓时机,巧点拨,就能事半功倍。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我们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不足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用语言的燧石去敲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

六、留下悬念,结尾无穷

语文教学一个出色的开头固然可以引人入胜,先声夺人,一个巧妙的结尾也正像高妙的琴师演奏,一曲虽终却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在处理课堂教学结尾这个环节时巧妙地留下悬念,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引起联想和思索,回味无穷,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不足产生继续学习的,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以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外。如在《海底世界》的讲读总结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不足:海底世界的秘密有没有全部被人们揭开?以课文里的哪些词句看出来?同学们读了本课后有什么想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学生们神思驰骋,天真烂漫地说了很多。普遍的看法是:海底世界的秘密没有完全被人们揭开。有的学生说:海底动物肯定超过三万种,西沙群岛的海里还有好多种鱼哩!有的说:海底植物稠密得像“森林”、“草地”,一定还有很多未被人们熟悉的种类。有的说,海底蕴藏着大量的矿藏和不少稀有金属,有些还没有被发现,有待于我们同学将来去勘探与开发。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小就要爱科学,刻苦学科学,长大以后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探讨自然宝藏,探讨太空奥秘,探讨海底秘密,做新时代的探险家和科学家,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样的悬念式结尾,“课虽尽,趣犹存”,使学生的学习情趣继续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始终处于新鲜好奇、兴趣盎然的心态,不断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能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全面和谐进展。
(责编夏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