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动态天生中彰显魅力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3516 浏览:8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湘西自治州保靖县举办语文新课程研讨培训活动,县教育局师训和教研部分热情邀请我去参加。保靖县是我州最后一批进入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实验县,很多困难和不足需要解决。为一线教师们引路导航,排忧解难本是我应尽的职责,何况县里如此盛情邀请,于是我欣然前往。
为了不耽误老师们的正常教学,保靖县的这次活动安排得十分紧凑。活动开始,首先展示的是三节语文研讨课。课毕,县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分别对研讨课作了全面点评。点评后安排的内容是一线老师们的质疑问难。当老师们的掌声把我请上讲台时,我还在思索着他们刚才提的很多不足。我该给老师们怎样的解答?整理自己的听课笔记显然来不及了,我必须正视老师们的不足,并尽我所能与老师共同探讨。我知道,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老师们碰到了很多困难与不足,而当下老师最关心的不足是:在新课程环境下,我该怎么上课?我该如何把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鲜活的课堂教学行为?比如: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联系?如何处理“预设”与“天生”的联系?如何有效地组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重建新的师生联系等。这些技术操纵层面的不足解决起来并非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它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线教师,在新的课改眼前,他们需要提高、需要进步、需要非常实际的、具体的指导。
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我结合语文研讨课,谈了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熟悉和理解。其讲座要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观念要变——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②课堂氛围要变——课堂要体现与开放,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关注,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和谐、同等的课堂教学氛围;③教师的角色行为要变——变单纯的传授者为介入者、引导者、推动教学论文者;④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初看要点,我的讲座似乎仍停留在理念层面上,但在讲座过程中,我运用了很多具体的课例片断对这些理念做了详尽地诠释。很多教学片断是我临时以刚才的研讨课中抓取的。这样,老师们就对抽象的理念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如本次语文研讨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了不少“活动”“游戏”“表演”等环节,我给予了肯定,并结合这些环节设计,告诉老师们:低段语文教学就应该体现“在情境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的新理念,让学生学得欢快,练得扎实。再如:长期以来,很多教师片面地把课程理解为学科,把课程理解为教材。因此,教学时习惯于以学科为本位,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学定格为教教材。这种做法导致了语文课程内容的单一,教学活动的封闭。这次活动中,老师们都很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大胆且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简笔画、图片资料以及其他教学资源。这样就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沟通了“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我结合这些教学实例启发老师们:要强化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让封闭的教学走向开放。在新课程教学中要特别留意以下三点:一是教学资源是丰富的,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课堂和充实课堂,把符合学生经验的东西、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把能够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进展的东西吸纳进教学中来;二是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引领学生走进学习过程;三是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关注文本世界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在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搭建融合沟通的桥梁,以而赋予课程以生命的活力。
讲座中,我还结合具体的课例,和老师谈了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天生”的联系:教师的教案是预设的,而课堂却是天生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课堂的动态天生相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应该明确的是,预设是天生的基础。教学时,我们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更要考虑课堂的动态变化,要善于捉住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思维革新教学论文的火花,让课堂布满聪明的灵性和生命的活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一些年轻教师,由于经验和聪明的理由,没有很好地捉住课堂动态变化中天生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失去了不少鲜活而富有灵性的色彩。如在全州某次优质课竞赛活动中,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有很多出色的质疑和多元的解读,可惜教师没能捉住。教学开始时,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学生很积极,读完课文后,第一个学生质疑:小村庄是被什么冲走的?(显然这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不足);接着第二个学生质疑:小村庄为什么要被冲走?它做错了什么?(这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不足了,由于它牵一发动全身。小村庄为什么要被冲走?小村庄有什么过错么?错在人类自身啊!)可惜教师对第二个学生的质疑只做简单地肯定,而没有捉住这个最有价值的不足去铺展后面的教学。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环节是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村民们砍树的场景后问学生,看到这个场景,你的心情怎么样?学生纷纷回答:伤心、痛苦、难过、悲伤。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了一个词:悲哀!这是深刻值得玩味的回答(既是为树木悲哀,也是为愚昧功利、只顾眼前,不管长远的村民们悲哀,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正是这样的吗?)。教师为什么不捉住这个机会去挖掘?去比较?去拓展呢?后来,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为这个村庄的人难过?教师也没有及时去追问:为什么难过?(一是为他们失去存活的家园难过;二是为他们的愚昧无知而难过!)在动态天生的课堂里,孩子的思维火花一闪而过,教师假如能结合这样的动态天生做巧妙的延伸拓展,那么,语文教学的思辩色彩和人文价值就要浓得多!还有,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问学生:要是你是村里的人,你会怎么做?第一个学生回答:保护树木,保护环境;第二个学生回答:不砍树,让森林更加茂密;第三个学生回答:一边砍树,一边植树,不让树木减少(第三个同学的回答实在是出色!儿童聪明和灵性是多么让人惊喜:学生的回答蕴含着可持续进展的科学进展观)。教师为什么不利用这些动态天生的活的教学资源呢?当然,我们不能对年轻教师要求太高,责备责备,青年教师能站上竞赛课的讲台,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最后,我首先谈了对自主学习的思索:课改以后,我们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出现了误区,有不少教师以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就是“自由学习”。教师充当的只是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整节课都是学生自己“哇啦哇啦”读书,吵吵闹闹讨论,课堂教学缺少目的性,效益太低。因此必须留意目前语文教学中有着的教学内容自由化倾向。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拓展课程资源”,导致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无穷度的资料交流。本来要学《草船借箭》,而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却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二是教学目标要求的自由化,如《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本来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以进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有些教师却把课文完全上成了“看录像,讲故事”。学生几乎完全脱离课本,直观形象感受代替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三是学习进程的自由化,不少教师还没等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地了解,就急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己朗读或学习”,明显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接着,我谈了对合作学习的思索:课改以后,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有的课不止一次地运用了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太多的实际效果。语文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大多是即时安排的,由于事先缺乏公道的分工,只有少数尖子学生可以即时发挥,因而使这种“合作”变成了“谁愿意说谁就说、谁能说谁就说”,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后进生实际上很难得到介入的机会。我们要思索的不足是:课改以后,是否每节课都必须有合作学习?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真正有作用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该怎么组织?在“组织形式、内容选择、过程调控、结果评价”等方面要留意什么不足?最后,我谈了对传统的接受学习的熟悉:课改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学习,以为只要学生提出的不足,都需要探究,一些很简单的不足,本来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却偏要让学生去探究,浪费了大量的宝贵的学习时间。课改以后语文教师上课,几乎都不敢向学生讲授或讲解什么了。现在一些地方上公然课,经常听到这样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这样上课?”“这一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念”。给人的感觉,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这是熟悉上的一个误区。“莲叶何田田”(《江南》)中的“田田”也让学生去探究吗?教师完全可以很直接地讲解:田田的意思就是“茂盛”。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假如每节课都必须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势必事倍功半,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已经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与有作用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以实际出发,选择运用那种最适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方式。
(责任编辑:李湘蓉)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