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与美学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12880 浏览:569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通过《短歌行》教学渗透情感和美学教育,揭示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美,展示课堂教学外在的电教手段美,同时以教学者的情感和内涵美串连起整个课堂,把知识、情感、美学有机地相融在一起。
关键词:情感;美学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美学教育,把情感教育和美学教育融入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中,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臻于完美。《短歌行》教学中蕴含的美学内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揭示出来。

一、作品的内在美。包括思想意蕴美、意象美、内在情感波动美

(一)思想意蕴,即诗人在诗篇中展示的主旨思想。东汉末年,曹操因参加弹压黄巾军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讨董卓,迎献帝迁都许昌。又击灭袁术、袁绍,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短歌行》抒写了诗人因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恼,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统一国家的宏图伟愿。整首诗的基调昂扬奋发、慷慨壮美,正是生命至美情感的生动展示。它以强大的震撼气力激励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曹操生逢乱世,慷慨悲歌不忘责任;我们今逢盛世,又该以怎样的精神创造至美的人生价值?
(二)意象美: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好的意象,诗人用美好的意象抒发自己内心的渴求。比如“譬如朝露”句,诗人用晶莹剔透很快就会消失的“晨露”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借用《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展示了一幅呦呦长鸣的野鹿呼唤同伴吃野草的美丽欢快的图景,也由此联想到迎接嘉宾(贤才)鼓瑟吹笙的喜悦欢乐场面;同时“鹿”又是政权的象征,暗示着诗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再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句,以皎洁明丽的月亮来比喻贤才,比喻对贤才的渴望和不可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句,用“山”的高峻壮美、“海”的深邃浩瀚比喻广纳贤才之心。

(三)内在情感波动美。诗歌的情感波动过程为:

慨叹、沉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慷慨(慨当以慷)——忧愁(忧思难忘)——高昂喜悦(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欢乐(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忧思感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慷慨激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歌内在情感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慷慨激昂的情怀。

二、诗歌渗露的外在美——辅助电教手段

我们可以把对诗歌美的欣赏外射到多媒体课件等体现形式上,把受教育者带到诗歌特定的情境中,用情感感染他们,用画面渲染丰富的内涵。让受教育者在情感美、知识美、意境美、画面美的世界里陶冶翱翔。
教学手段,可以制作多媒体配乐朗读影片,使用影音朗读材料作为本课的开篇,再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曹操“横槊赋诗”一段影片作为本课的结束曲,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驾驭者——讲授者的美

诗歌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若要浑然一体地融合,还需要一个特定的媒介——讲授者,讲授者的美会把课堂串连的生动美丽,使作品产生生命力。
讲授者的美可以以下方面来理解。
(一)高雅气度之美:教学者庄重大方,不仅体现着教育者本人良好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无形中影响学生,起到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情感之美:教师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其面部表情、肢体表情和语言表情体现出来的,所以教师要把自己对文章的情感把握,善于通过富有情感的声音语言传达给学生,渲染出诗歌内在的思想情绪,燃起学生情感的火焰,全身心地融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三)神情之美:“眼神”传达着人的心灵世界,是情感沟通的重要手段。常常看到教师自顾自地滔滔不绝,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教师也在努力地与学生沟通,眼神却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这样就不能把学生的情感很好地调动起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若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先要引导学生进入讲授者创设的精神世界,在这个引导过程中,通过眼神与学生进行零间隔情感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
总之,形象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要体现形象性特点,就必须有美的形象。语文教学处处体现着美,讲授者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

一、纽带作用起的好,才是一堂渗透着美学教育,给人以美的陶冶的好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