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新审视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31440 浏览:1450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课改的进行,现在出现了一种只是追求形式而忘却了内容的教学方式,只是在多媒体上做一些花俏的形式,没有在文本的内容挖掘上下功夫,这样会出现舍本逐末的走势.呼吁语文教学回归文本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
吴刚平博士指出:“教育不应只是一种技艺教学论文和策略,否则它可能丢掉教育的灵魂。教育应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生……”所以在课堂上要做到真实,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这样的课堂就有内容,就让人感觉到有血有肉,感受到丰富的内涵。
我们现在可以在课堂上听到很多这样的表扬: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还有就是课堂上的掌声不断和微笑不止,而且是在老师“启发”下的。让教学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与生活的过程,而不是这种表面形式。
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是值得我们去专心开掘的宝藏,它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进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以这句话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都不能脱离文本,由于“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模糊。不需要排挤文本看似漂亮热闹的无效的课,需要的是文本的回归,需要的是师生走进文本,探讨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感受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善于以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天生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作用的天生。课堂中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学生是能够对文本提出思索的。
在诵读中感悟文本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是一种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每个人在读中一定都会产生自己的熟悉和体验。古人读书时,大都会摇头晃脑的读,他们实在就是徜徉在书中的感人的言语中,被文本完全沉醉如入无人之境。在教学中我也尝试让学生也这样摇着头,晃着身子诵读课文,让他们也感受古人的诵背情景。在诵读中,把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学生更易于感受语言的音韵美,进而感受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真意美。当学生的情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蓄势、释放时,也正是他们对文章所传达的感情最敏感的时候,这远非理性的启发、诱导所能达成的效果。在教《安塞腰鼓》、《春酒》、《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这类形神俱美的文章时即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回荡着音乐般的语言的氛围中去感同身受安塞腰鼓的豪放热烈,乡情的醇美浓厚,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冬天的宁静祥和。另外,可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营造诵读的气氛,丰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体验中走进文本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思维启发、点拨侧重于引导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他们所熟知的生活领域,让他们回想与文章中出现的相似或相反的情景,由此激发他们的心情感受去感悟文章。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为例。这首流传久远以哲思见长又不乏情感的昂扬的诗歌,语言高度精炼。假如停留在对诗句的直接的理解与浅析上,既可能使诗的韵味流失,也可能把对诗味的体味变成了苍白枯燥的说教。在指导学生以多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后,我捉住其中较为抽象的又是关键的词语—“生活的欺骗”设计了一个环节: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一下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曾经欺骗了你?你是如何面对的?请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在学生脑海中闪现的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一件件刻骨铭心的事情取代了抽象的语言符号。朋友的背叛,亲人的离去,重点中学之梦的破碎……成为他们理解“生活欺骗了你”的最好注解。我进而引导他们比较自己经历这些时的心情感受与作者的心路历程,由此水到渠成他们总结出:诗人表达了希望我们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失意、困苦、挫折的良好愿望。在课后延伸性的作业:写一篇《当我面对困难(挫折、失败、失意)》的小作文时,学生的思维也烙上了“普希金”式的明丽,更多表达的是“相信吧,欢快的日子即将来临”的豁达坦然。
在品析中理解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象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只有认真揣摩文字的表达,才能领悟语言的内蕴,感受作者的深意。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学中就提倡精读一段。什么叫精读,就是反复地读,以各个角度去读,以各个侧面去读。老师准备把这个层次安排为这样几个内容:先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句式;又读课文,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还读课文,品味写作的手法,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
在文本品析教学中,我以为应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正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在胸中细加比较”,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审美意识提高了,审美能力也逐步形成,这样他也就可以在阅读其他作品时更好的理解文本。
当我们将语文教学深深地扎根于文本语言之中,将语文教学的重心切切实实地落在“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中时,语文教学的出色就不再是表面的“热闹”和“出色”了,而是人本与文本不断碰撞,情感和思维相得益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华彩了。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这是语文课教学中一个永远的主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东塍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