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3821 浏览:106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颂伟大,有的赞颂平凡,有的讴歌善良,有的颂扬纯真,有的鞭挞丑恶,有的抨击奸佞,有的批判黑暗,有的讽刺落后……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寄托着作者强烈的审美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美的事件和人物美的心灵,来把握时代的脉搏,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通过对林冲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这一性格转变的细腻刻画与具体浅析,让学生熟悉到英雄人物的正义凛然、敢作敢当、嫉恶如仇的崇高品德,同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给我们塑造了陆谦这个忘恩负义、设计陷害林冲的反面形象,以而在鲜明的比较中,让学生熟悉和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与什么是假丑恶。
留意引导学生发现、识别文学作品中的丑。“丑”是美的对立面,作家把现实中的丑能动地转化为艺术美,这就使丑具有了审美价值。对丑的人和事的识别、评判,能激发人对丑产生由衷的反感,对美有着向往和不懈的追求。例如《变色龙》,塑造了一个善“变”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浅析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和军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细节描写,引导启发学生熟悉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趋利附势、风见使舵的性格特点,灵魂深处的虚伪性、卑劣性和势利性。当学生读到小说结尾“他裹紧军大衣灰溜溜地走了”时,学生会发出由衷的笑声,此时学生的笑声正是对丑恶的人和事的嘲笑和否定。教师讲述奥楚蔑洛夫这个艺术形象的美学价值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笑着与丑的人和事告别,激起学生对表里如一、正直公正的美的向往。一般来说,丑的审美价值来自于与美的比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丑与美作比较赏析,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正是通过对丑的否定和批判来达到对美的肯定和颂扬,引导学生通过对丑的现实的揭露来达到对美的理想的展望,激发学生对丑的厌恶与对美的追求。
三是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生活美集中体现的艺术美,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所以具有感动人心的气力,就是由于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通篇贮满深深的父子之情意。就语文教学特点来看,艺术美应包括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的美,也就是文学作品的内容美;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的美,也就是文学作品的形式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去展现这些美,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实践感受、领悟、创造这些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应是外加的教学,应该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展智力有机结合并高度统一起来。这是由于美学的审美价值,一般是以熟悉价值作为基础的。学生的熟悉价值又要依靠于对课文的欣赏价值来体现。如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塑造了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大形象。车夫是广大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他”高尚的品格实际上代表着一种道德气力,这就是人物的心灵美。再如《七根火柴》,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及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无名战士被饥饿、寒冷、伤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了,但他仍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支撑着、等待着。无名战士身上也体现着人物的精神美,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无穷忠诚。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人物美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审美愉悦,必然会在怎样对待生活、对待人等一系列不足上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中通过对车夫人物形象的剖析,激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以而去发现劳动人民身上的闪光点,并以劳动人民身上吸取气力,改造自己,净化自己的灵魂。这就说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学生审美能力的获得,又能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智力的进展。语文审美教育与传授知识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教学论文的。审美教育融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然而,不是运用说理的形式,而是通过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心灵。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和利用美的素养。另外还要善于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师要随时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心愉快地进行学习,并使之接受美感教育。
实践证实,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既能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以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