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思索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3565 浏览:87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可以说在目前中小学所开设的众多的科目中语文与审美教育的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利于实施审美教育。因此本文以立足教材本身挖掘教材文本中的美来谈谈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育)的联系

审美教育主要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提高人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甚至可以说在目前中小学所开设的众多的科目中语文与审美教育的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利于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够最有利的实施美育,主要理由有:首先,语文教材中具有独特鲜明的审美对象——即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其次,语文教学具有寓教于乐(尤其在课堂多媒体的使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体现)、提升美好性情、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特点,这正与美育的特点所完全吻合。再次,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是阅读和写作,阅读的材料和写作练习目的都在于进展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的语言表达能力。事实上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能够充分体现美育的过程。
教材所选用的材料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以文采见长,文章语言优美,意境高雅给人一种活动的美好感受。常见于散文类的文章,这在教材中并不少见,尤其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春》以及冰心的《荷叶母亲》等。这种材料在没有进行浅析讲解前就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使人的心灵受到净化。一部分材料固然语言并不华丽优美但以独特的思想的深刻性,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亲情、友情、爱情等的感受或感悟,有的会有哲理性的思索,会深刻的揭示历史、社会的某些有深度的不足,给人的灵魂上一种震撼力。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巴金的《灯》以及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祥林嫂》等。有的材料是注重逻辑性和思辨性的,比如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课文材料。它们也能够体现出美育教育的因素。此外最明显的就是还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戏剧(曲)、古代诗词、现当代诗词等。
所以,综合看来语文课本的选材,集中体现了形象性、情感的感染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审美的超功利性,超越现实的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枯燥的道德教化,能够让学生以那些材料为基础自由地自觉地追求心灵上的美好,人格上的独立和健全,真正感受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加上老师的引导能以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终极能够创造美。因此说语文教育,尤其是在学校里有教师主导的课堂语文教育具有独特的人文气质,在课本的选材上就占有极大地上风,最适合于审美教育的需要。

二、有关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思索

基于上面的讨论,既然语文课本先天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教育的上风,我们可以说将教材内容作为本位,充分思索、挖掘和发挥教材内容本身的美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第一点是要以教材为主,充分发挥教材的上风。
1、教材所选的内容大多是具有文学性的文章,在这种文章里尤其是诗歌、小说应当把握好内容与形式的联系。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篇完整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不能把它分裂开,而只捉住一点来放大讨论的,在整体上的把握和感知相当有作用。比如文章中所隐含的思维逻辑、叙述框架、结构、情感等才是深刻的终极的值得探讨的不足,也是使得一篇或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最关键的地方。在怎样的框架下进行思想情感的表达,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作家的情感,它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影响我们的思索和情绪体验的,以这个角度来说一部文学作品不在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而在于它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寄予思想以而使作品的情感具有审美价值的。
比如《红楼梦》,它在叙述结构上就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叫做“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前面的内容甚至是看似无关的叙述往往会为后文的故事埋下伏笔,提供线索。在高中课本第4册中《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形象描写,就需要把形式美和内容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欣赏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时,应首先把握形式美。在这篇课文中,对黛玉的描绘是分三步完成的。一是通过众人的观察进行描绘,二是通过王熙凤的观察,二者都是对黛玉的外表美的间接描绘。三是借贾宝玉的眼光进行正面的描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沮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蛟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都是对于文字本身表达的外貌美的叙述,但是思索更深层的时候就要考虑作者对黛玉的描述多是以侧面描写进行的,而且没有提及她的服装等,这就给我们很大的思索空间,以对她的外貌描写的语言里去体味和想象这样一位寄予了作者深情的诗情画意般的女子,一个被称为“妃子”的才女应该有怎样的气质和衣着。进而可以更深的发现黛玉身上所体现出的脱俗的清丽的美。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为重要的是在于精神气质方面——书卷气、灵秀气、孤独气。“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这其中的柔弱、娇美、淑女的气质体现的淋漓尽致。作家不落俗套的未几做其他叙述,通过各种角度的他人视角和简练传神的笔法,勾画出的人物的精神气质,这才是我们值得品味的内容的美。
2、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是对文字的解读,对文字表面背后所隐含的内容的浅析和感受。所以语文美育的基础也在于体味文字的气力。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文章的语言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显示出不同的风采。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文章本身所独占的语言风格,张开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翅膀,进行适合的引导,把学生带到作品寄寓的情感中去,以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力。
初中九年级《孔乙己》的教学中,一位老师这样做:以孔乙己的“长衫”为突破点,力求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候孔乙己的悲哀在于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却没有地位,“他是站着饮酒而穿长衫的唯逐一个”。他不屑于和短衣帮的人说话,但面对别人的挖苦却又极力的反抗,被指责为“偷书贼”,他争辩……他所有做法的理由就在于他不想放弃那个读书人的身份的象征,他的“长衫”是身份也是文化的象征。角度是新奇的但以“文化”的角度来体味孔乙己的形象,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不足。而这位老师就是利用了文字的气力,捉住文本本身的叙述、用词的正确性等充分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感受。
提问“以文章中找并浅析,孔乙己的年龄、身材、肖像、语言、衣服是怎样的?”接下来透过关键字词浅析,渐渐地引导学生以文字中感受作者的专心,感受孔乙己的形象内涵。后面整个课堂是牢牢依靠文字来进行的文本解读,以文本中感受深层含义,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存活状态。

3、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体悟和迁移。

在初中课文《桥之美》《荷叶母亲》等讲解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练习中让学生迁移和运用。
比如《桥之美》可以师生共同浅析总结作者的观点,概括提出“美的关键在于和谐”的中心。接下来让学生利用这条规律来欣赏生活中的桥,并用相对优美的句子来形容你的感受。老师展示几幅桥的图片让学生来说说这样的桥美不美?怎么美?是否符合与四周的景物成为和谐的美的规律?这样就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实际对美的规律的运用。
另外在一些课文中,结尾处有空缺,作者没有明确提出结果。这样的文章可以用续写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进行写作练习。

4、有的文章可以利用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的理解能力。

由于有些课文是必须用时代背景来作为支持的。比如:高一第一册,诗词《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他们的不同风格诗歌中体现的独特魅力都是与时代背景相关的。文章的魅力也是以这种背景环境和诗词所体现的情感的浅析中让学生感受到的。

5、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比如进行比较练习,相似的课文可以拿来进行练习。表达同一种情感的也可以这样比较。或者利用文言文来进行现代的教育,比如可以提取出古代劝说、进谏的语言艺术,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这种语言表达的对策,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同时也可以抵消同学以为学习古文没有用的心理。
参考资料:
[1]黄良.审美力——美育素质能力构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2]杨静.形式与语文审美教育[J].教研天地,2004(5).
[3]莫素鸾.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杂志
(弓卓娜:(1987-)女,重庆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方向探讨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